1、“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2、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4、“门前流水尚能西”意为门前的流水还能自东向西倒流,谁说人老了就不能焕发青春;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水通常是自西向东流,作者却看到门前流水尚能西,暗含着时光倒流。出处: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翻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5、苏轼的《浣溪沙》表达了作者即便年事已高仍旧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词当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游清泉寺所见到的优美景色,并借美景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不服输、不服老的豁达情怀。
6、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7、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8、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9、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这是一首触景生代问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11、全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2、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
13、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参考资料:
14、上片的三句主要为我们描绘了清泉寺周边清雅、美丽的风光景色,表达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下片则是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对于衰老的乐观精神。整首词都表现着作者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凸显着对于人生道理的启发。
15、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16、浣溪沙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7、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8、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原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19、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20、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21、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扩展资料: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22、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23、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摊破浣溪沙是浣溪沙的别体。
2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25、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26、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27、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28、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29、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30、《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31、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3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白话译文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33、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34、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宛如天成。一切事物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中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5、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36、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37、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38、浣溪沙苏轼
3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0、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41、这一首处景生概,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性格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42、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