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去花谢风来花开
2、死也相随
3、翻译: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
5、曾经的日子只是在沉睡
6、翻译: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7、词曲:雷振邦
8、曾经的浪漫让你我极度沉醉
9、来吧兄弟干杯
10、分手时我不知你的去处
11、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可蔼的脸庞
12、曾经的日子闪亮又明媚
13、翻译: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14、送别英雄长空肃穆人间泣,战友群情泪沾衣。
15、应该是《怀念战友》。
16、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18、你我一起承受了身心的疲惫
19、《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
20、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21、总是不期而会
22、凯旋的日子不醉不归
2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唐代:王维
24、像送战友之类的曲调,就很好。大致是温情而略显悲伤的感觉的背景音乐。
25、相依相随
26、浩气长存留海地,维和英烈永不垂。原作者:水台----水台只是笔名,真名不知!
27、好象那都达尔闲挂在墙上
2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9、歌词如下:
30、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31、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32、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33、怀念战友
34、好象那雪崩飞滚万丈
35、当我和她分别后
36、当我离开它的时候
3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8、来吧来吧兄弟干杯
39、也没有说我和你何时再相会
40、翻译: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41、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42、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3、是水一起趟是火一起闯
44、翻译: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45、曾经的日子伤感又苦涩
46、你我一起分享了青春的美味
47、好象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48、《永远的兄弟》
49、生也相依
50、风去花谢风来花开重逢的日子
5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5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3、啊-----亲爱的战友
54、曾经的沧桑让你我不再纯粹
55、琴师回来都达尔还会再响
56、推荐《铁军》编导陆海宁一篇感想文章 这是央视3套“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编导陆海宁的一篇感想文章,我读了为之感动。这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特别节目七集专题片的播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铁军! ──写在七集电视散文系列《铁军》播出后 在铁军面前,我能说些什么呢?唯有谦恭、谦恭、再谦恭才是啊! 150个日日夜夜,近1000分钟拍摄素材,62位采访人员……汇成的是一部210分钟的作品──《铁军》,一个半月的播出。 可是,不够!这一切还不够!!在铁军部队,仅仅用这些数字,是记录不完他们的。正如这部系列片的撰稿胡世宗老师所言,“这支部队有太多的英雄模范事迹,你根本无法写完。” 是啊,210分钟对于一支有着82年辉煌历程的英雄部队而言,显然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只有210分钟!只有45天!只有14次播出!我要怎样让全国观众在这14次机会里认识铁军、了解铁军?我又要怎样让我挚爱的铁军在镜头里展现出他们最精彩、最动人、最美丽的一面?后期制作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每一首歌曲、每一声音效,都会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小心翼翼地看着一集集作品在指尖成形,在屏幕上闪现,从心底流淌出来的那份情感,犹如孕育一个新生命那般喜悦而欣慰。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片情不自禁的泪光中,随着那首熟悉的主题歌《铁军魂》,留下点点滴滴对铁军感动的记忆。作曲李唯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同感:“我不是被自己的作品打动,而是被战士打动。” 走在铁军的军营里,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肃然起敬!坐在战士身边与他们交谈,会有一种体会,那就是:纯粹朴实!军营是那么严整划一,但军营的主人们却在这方寸间书写着他们精彩的人生。我喜欢读他们的眼神,那眼神是那么澄澈,目光是那么锐利,即使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他们也是那样坚定不移;我喜欢看他们的笑容,那笑容是那么灿烂,即使略带含蓄,也会透射出太阳的光芒;我喜欢听他们的声音,那声音是那么响亮,即使喊破喉咙,他们的胸膛里也会迸发出最豪迈的歌声!还有,撩起军衣,我轻轻触碰他们的皮肤,啊,那是怎样的皮肤?!渗着汗渍、挂着盐粒、刻着伤疤,黑红得透亮。“粗糙”已不足以形容这晒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的年轻的躯体,但我却从他们身上品出了汗水的味道、盐粒的意义、伤疤的价值。那时,我相信我的心情和他们肩膊上担着的重任一样沉! 铁军的生活超出我想象的艰难而辛苦,但战士们却在这简单而苦涩的生活里寻找着诗意、寻找着快乐。采访诗人康桥时,她告诉了我一个有关“太阳花”的故事。起先,我以为她说的就是向日葵,但后来才明白那其实是一种无名的小花,向阳就能遍地盛开。战士们喜欢它,便给它取名叫“太阳花”。扫地的时候,他们生怕碰坏花儿,每次都会轻轻地从旁边扫过。啊,太阳花!我的战士兄弟们啊,你们的心不就是一棵棵太阳花吗? 在部队驻训地一间简陋的营房里,墙上挂着的一把吉它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主人叫廖鸿,是个皮肤黝黑、眉眼里透着诚朴的小伙子。问他会不会弹,这个战士先是非常腼腆地一笑,半晌才轻轻地说,“刚学没几天,弹不成曲,只是为了休息时给大伙解解闷,才这么‘拨拉’几声。”但,就是这么几个单一的音符弹奏出来的“乐曲”,却是这方远离喧嚣城市的山野中最美妙、最悦耳的声音了。战友们会随着他的琴声,用一种含蓄但却饱满的声音哼唱,唱他们当兵的梦想,唱他们青春的人生,唱他们无愧的忠诚! 采访的时间是短暂的,但采访的铁军人、铁军事却带给我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象。至今,我仍然是饱蘸着热泪写下他们的事迹。 那是一次拍摄途中,车驶出师部营院没多久,路过一个喧闹的街口,我突然发现同行的康保平干事眼神里流露出一丝焦虑。我当时不解,顺着他的视线回头望去,只见熙来攘往的路边,一个苍老的身影徘徊着,踟躇不前。“那是我妈妈,她不会过马路。”许久,康干事才慢慢吐出这句话。“让车靠边停一下吧,你扶她过个街。”但,他拒绝了我的建议,说“别耽误了拍摄”。车,最终还是没有停下。我再次转过身去,渐行渐远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但那丝焦虑的眼神却在脑海里愈加清晰。后来,我又得知,老两口从湖北老家到洛阳探亲,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儿子能回家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汤,但几个月过去了,近在身边的儿子却因工作繁忙,一直没能如老人的愿。 这样的事情在你我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不只是康干事,在我的采访记录里,还有张红星、张新起、王建民,甚至是驻守在铁军部队的军区各级领导们,为了做好自身工作,远离亲人,远离故土……这一幕幕现实中的场景,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叫人难以忘却。每当我坐在他们身边,望着他们的脸,握着他们的手,听他们平静地谈起这些“琐事”时,心里总会涌动起阵阵酸楚。他们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在部队,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面对这样的释然,我无言。但我的内心依然有声音在呐喊:这就是我们和平年代的军人啊!因为这样渺小的事迹,才让我愈加感觉到你们的可爱,你们的伟大!我要说,你们是一群平凡的英雄,却写就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经历! 在铁军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我看到我的同行们、报社的记者们忙碌的身影。在与他们擦肩而过的那一个个瞬间,我由衷地为铁军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同时,我也为自己是一名电视工作者而感到欣慰,因为我可以用手中最美丽的镜头记录他们,用最诗意的语言讴歌他们,用最动听的歌声礼赞他们! 是的,他们无愧于这礼赞、这讴歌。和平年代的军人,他们的人生里承载了太多、太多鲜为世人所知的艰辛。他们习惯了悄无声息地做自己的事,尽自己的力;他们尊重自己的职业,捍卫自己的使命;他们意气与天下相期,肝胆与天下相照,所以,他们时常把“奉献”挂在嘴边,把“值得”放在心间。在那一张张被风吹日晒、雪打雨浇的脸庞上,我除了能看出沧桑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外,读不到丝毫怯懦、丝毫悔意、丝毫抱怨。他们的肝肠煦若春风,他们的气骨清如秋水,他们的人品精似美玉──徐洪刚挺身而出、舍生救人;曹声文勇当先锋、为国争光;陈永龙铁心向、死而无憾……细细想来,这还是一个个从烈火中煅来,从薄冰上履过的尚且年轻的生命啊!所以,司令豪情壮语亲命“小老虎班”、政委语重心长叮嘱“多用心、多思考”,师长挥泪送别老兵、师政委“三住帐篷”体验生活……这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了将军与士兵的对话、上级与下级的共处,军人用军人的姿态和方式传递军人的意志和情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炉铁水,才能锻造出这样一支叫得响、打得赢的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腔铁血,才能让铁男儿们悍然屹立于不败之地。 走在铁军的军营里,还会发现很多独特的风景。铁军不怕困难,自励“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98抗洪、99阅兵,洛河抢险……每一场硬仗他们打得都可以用“漂亮”来形容;铁军不缺荣誉,但他们胜不骄,常批评与自我批评──“铁拳-2004”、“和平使命-2005”两次重大涉外军演越是成功,他们越有清醒的意识从下而上找“败笔”;铁军不乏魅力,大学毕业生可以放弃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弃庶从军,脚踏实地甘当铁军兵。在采访大学生战士陈晨旭时,他的脸上溢满了自豪,不是因为他的计算机本科学历,而是因为他成了铁军的一员!他说“大学毕业还能来当兵,这是我那些同学想到而没有勇气做的,但我来了。”那一刻,这句话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一股敬意从内心的谷底油然升腾到巅峰。但,更令我为之动容的是,他还与班长曹声文以及其他战士结成“帮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是的,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团队,这是一个高智慧的集体。他们的血液里,一点一滴都渗透着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他们又秉承了军人那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陈忠实老师言铁军是“民族的脊梁”、高洪波老师赞铁军有“红色基因”、赵本夫老师叹“撼山易撼铁军难”,不无道理。 踏进这支部队,将军落泪了,诗人落泪了,作家落泪了,歌手落泪了,唯有战士,他们流汗、流血,不流泪!就因为他们是“铁军”,所以,他们时刻都处在4级以上战备状态,这意味着如果发生战事或者有突发事件,他们能在3天之内,不经别的部队补充,所有人员即刻到位备战。就因为他们是“铁军”,所以,40分钟单兵强化训练、5公里越野拉练、7小时武装泅渡……都已习以为常。就因为他们是“铁军”,在连续排列的燃烧着火焰的钢圈上,一个个战士腾空跃起,鱼贯而过,紧接着扑倒在泥潭里,迅速爬起,再从行进着的坦克车底下爬过去,灼烈的火焰、泥泞的场地、滚动的履带,战士们仿佛视而不见,他们永远保持着向前冲、再向前冲的定力和信念!这一幕幕是那么惊心动魄,然而,在这场景里不断闪现的那一个个矫健敏捷的身姿,又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泪眼模糊。再看看这一组组数据:“和平使命-2005”演习前夕,要完成垒筑靶标任务,一个连60名战士,一天搬运了5000多个沙袋,平均每人不少于83个;68台车辆,544股铁丝,规定一小时之内全部剪断完成装备卸载,可22名员只用了不到30分钟……这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铁军战士们面前却都变成了事实!“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这,我想是用来形容铁军最贴切不过的了。 去铁军的次数,屈指可算,但每回离开,却总好像离开家一样依依不舍,期待着下一次重逢;看铁军的节目,时间不长,但每集结束,又总好像品一杯香茗意犹未尽,渴望着下一回重来。不敢想象《铁军》是否在铁军光辉的里程中添上一笔浓墨重彩,但铁军情结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无限蔓延。我愿意把自己那份特别的爱献给铁军,因为他们真得很棒,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精彩!很怀念在铁军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大家的快乐与忧伤、欢呼与沉默、笑颜与眼泪,都一笔一画刻在心间啊。多少次枕边梦去心亦去,多少回醒后梦还心不还。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沈阳军区胡世宗老师、北京军区张百鸣老师、济南军区康桥老师、王学伦老师、李唯老师、刘国政老师、孙红专老师、李建军老师、王伟老师以及为此片给予我莫大帮助的所有老师们,是你们宽广无私的爱,是你们浓烈炽热的情,成就了《铁军》。也可以说,在这个系列制作的前后过程中,没有你们的鼎力支持和批评帮助,就不会有《铁军》今天的成果,我想此时此刻唯一能说的,只有──“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