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人的一生,与诗联在一起,推敲的佳话传诵至今,常使人感叹。屡试不第,空有才华,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并称岛瘦郊寒的孟郊,同样是滇沛流离的生活,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想回归自然的心情,在清静的山水间,无拘无束,不用再忍受俗世中的你虞我诈,饱受折磨。人生在世不称意,只能放纵山水间,才能平复郁闷的心情。诗人常常以物咏志,以诗喻情,贾岛的这首诗恐怕也是如此。
2、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去山中寻访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但是很遗憾没有遇到的这样一个情境。
3、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4、作品原文
5、《寻隐者不遇》出自唐代贾岛诗作。
6、作者:贾岛
7、寻隐者不遇
8、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9、三个人,诗人童子和师傅。
10、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1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作品原文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2、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13、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14、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15、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去山中寻找隐者而遇不到,全文的意思是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16、人物有:作者本人,童子,童子的师傅三人
17、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18、扩展资料
19、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20、③不遇:没有见到。
21、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22、贾岛(又称贾长江779年-843年),字阆(láng)仙,自号碣石山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唐代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
23、出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24、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25、白话译文
26、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27、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28、《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士没有遇到。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29、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31、⑤言:回答,说。
32、隐者,超凡脱俗之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四句诗平谈无奇,却反映了诗人厌倦俗世之烦恼,向往清静与世无争的生活。隐者生活在山中,一小童随侍,颇有世外桃源的境地。
33、答: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有三个人物。因为,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是,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首诗中,写了作者前去拜访隐者,没有见到,却问到了隐者的书童。这其中一共提到了三个人物,作者,童子,师傅(隐者)。
34、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35、《寻隐者不遇》全诗意思为:在苍劲的松鼠之下向童子询问隐者的消息,童子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之中,但是山中云雾缭绕,根本无法知晓他的行踪。
36、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7、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38、全诗原文如下:
39、隐者的家在一棵苍劲的古松之下,隐喻着这位隐者似乎是一位如古松般极具风骨且淡泊世事的老者。隐者采药而去,说明这位老者还精通医术,济世救人,一下子让他的形象显得更加的高尚和令人钦佩。
40、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41、⑦处:地方
42、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43、遇:见到,碰到。
44、.译文如下:
45、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6、《寻隐者不遇》贾岛
47、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简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48、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去寻找贤士,但找不到他在哪里。
49、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50、《寻隐者不遇》题目的意思是(寻访隐居在山林中的人,没有见到.)
51、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52、①寻:寻访。
53、题目的意思是:寻访隐居在山林中的人,没有见到.
54、白话译文:
55、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56、《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