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上阕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一二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孤寂的夜晚,月儿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渲染出一种孤高的境界。三四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木兰诗》《乐府民歌》南北朝
5、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6、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7、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8、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第四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9、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万尼亚舅舅》《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契诃夫是俄罗斯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10、上阕写景: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
11、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2、(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了诗人的一种豁达情怀。
13、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
1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5、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16、首联中,第一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的“悲”写出了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17、第三句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而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第四句的境界,即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18、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
1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是作者对几千年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21、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来袭、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揭示出敌兵来势的凶猛,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为下面写援军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颈联中“半卷”二字意在表现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怜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也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这两句整体表现了将士们面对困难毫不气馁。尾联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写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直接抒发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22、《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2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2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7、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倡变,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伤仲永》《登飞来峰》。
28、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29、【初一至初三全部边塞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0、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3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2、第一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只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是桀骜不驯地说其“不解平”,再也不知何谓平坦。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3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4、《水浒传》,又称《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35、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36、(写作特点)①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②“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③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37、【初一至初三全部边塞诗】一~四句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38、2010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39、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40、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1、上阙忆旧。一二句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也曾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接下来三句写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以初春的树林、明月的清辉、花影下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词人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
42、(写作特点)①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②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③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韵味,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43、首联远望泰山。以设问开头,写出了初见泰山的喜悦、惊叹和仰慕。诗人没有直接写泰山的雄伟,而是借助齐鲁两国的地小来反衬泰山的高耸和雄伟。颔联近望泰山。“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颈联细望泰山。由静转动。以“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尾联是想象之景,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比归!
4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47、(写作特点)①语言古朴,意象深微。②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48、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辞及人物事迹(附视频考点预测)
49、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50、(写作特点)①气势雄浑,意境壮丽。②虚实结合,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51、丰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二模语文2005
52、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5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54、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55、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56、初一初二初三部编版全部古诗+翻译+情感(3)
5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8、(诗词赏析)诗人描述送别朋友的场景,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表达了自己积极、旷达的情怀。
5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0、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6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2、第一句写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第二句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63、《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64、(写作特点)①即景抒情,借古讽今。②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6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66、(写作特点)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虚实结合。
67、(诗词赏析)这首诗题咏佛寺禅院,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抒发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68、第一部分(一至八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一二句概括了烧炭的复杂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三四句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五六句一问一答,反映了民间疾苦。七八句表达了诗人深刻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难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69、海淀二模: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205
7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71、2019东城一模微写作1(考场版)
72、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7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74、(诗词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
75、三四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幡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76、前两句借景抒情。第一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杨花”“子规”,既点明暮春时令,又渲染了凄凉哀愁的气氛,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第二句直接叙事,点明愁的由来。“五溪”极言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寄托了诗人的重重忧虑。后两句寄情于景,点出诗歌主旨。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切之情。
77、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78、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材(电子版)
79、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醉翁亭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8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1、尾联紧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颔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82、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83、(写作特点)①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和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颈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感情的抒发上。②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84、还朝辞官,亲人团聚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85、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项链》《羊脂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86、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87、饮酒(其五)陶渊明
88、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8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90、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91、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9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94、《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现代著名诗人。
95、(写作特点)①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③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④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96、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第四段,概括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97、《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全文的内容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98、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99、(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100、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