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2、读书时,如果大声读出来,不但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胆量哦。让孩子大声读出来很有好处!你知道有什么好方法教育自己孩子大声朗读吗?
3、十九岁的时候,他向汉武帝提出一个天才的战略构思,在南北作战方向之外,突然带骑兵千里奔袭打通河西走廊,向西进兵。其实我们知道后来的这个丝绸之路,得以和西域的联通,主要是得益于霍去病西路的突破。而且因为西路的突破,包括混琊王各部的投降,使得匈奴单于最后势单力孤,在后来的漠南漠北之战中,被汉军打败。
4、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5、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6、畅听畅读时长pk,有奖活动
7、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8、王立群:中华经典资源库`王昌龄·出塞
9、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其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10、可以说这个诗的后面两句,它也是一种点染,当然这个点染,他是用典,他用了一个历史典故,回答了前两句所提出来的问题。前两句反应了当时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就是戍守边地的将士,长期不得和家人团聚。而后两句的点燃,他用一个历史典故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需要良将戍边,这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
11、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这在汉匈战争史中意义无比重大。为什么呢,这是汉朝首次取得辉煌战果。但是我们知道李广和龙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虽然他的祖籍后来也号称陇西龙城,那也是后人因为这首诗,这么称呼。在王昌龄写《出塞》之前,并没有什么史料证据,可以证明他的祖籍就叫龙城。
12、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
13、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
14、当在时空的宏阔背景下,人文的关怀以及人性的精神出现了之后,紧接着去需要最典型的那一个了,也是老黑格尔说的这一个典型人物要出现。所以第三句叫“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一句历来争议就很大,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呢?以前一般的说法,说指的是飞将军李广。当然后人又有异义,说应该指的是大将军卫青。理由如下:
15、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16、“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17、李广是镇守边关的一代猛将,善骑射,今天,射箭已经变成了一项体育运动。你平常都热爱哪些体育运动?擅长哪一种?
18、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19、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20、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约在今年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21、小朋友,你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听听班班老师的解读吧!
22、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王昌龄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将领,真正能够戍守边关的将领。
23、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4、释义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不是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 全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
25、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哦。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周再见~
26、第一步,打开班海app,点击进入“畅听畅读”,即可选择诗文,跟着老师的徜徉在诗文朗读世界啦。
27、书写专家:孟繁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28、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29、第二个理由,事实上,历史上卫青确实打下了龙城,但是李广至死都没有到过龙城。公元前129年,匈奴大兵南下,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迎击匈奴。这一次汉武帝是分兵四路出击,其中李广也带一路兵马,但唯有卫青这一路兵出雁门,最后直捣龙城。这个龙城,就是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是匈奴的王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就曾经被匈奴扣押在龙城。所以《汉书·匈奴传》里说,“五月大会龙城”,这是匈奴祭天祭祖祭神大会匈奴各部之处,所以是王庭所在。据学者考证,他的故址应该在今天外蒙古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30、【王昌龄的出塞是什么意思】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31、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1卷(《唐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32、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3、第三个理由,就是从后半句“不叫胡马度阴山”来看,这里写的应该也是卫青。因为李广当年驻守的地方,主要是在这个山西的南部和辽西,也就右北平这一带,其实离阴山是非常远的,而阴山在汉代主要指的一块地方,是朔方城这一带,对汉匈双方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李广所守的城和阴山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卫青就不一样了。
34、没有什么比国家更有凝聚力,没有哪种感情比爱国情操更高尚,没有什么人比民族英雄更值得缅怀!读过诗的你,一定也感受到了。
35、李广忽然瞧见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拱着脊梁正准备扑过来。他连忙拿起弓箭来,使劲地射了过去,射中了。手下的人跑过去逮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愣住了。原来中箭的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箭射进石中很深,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奇怪得了不得,李广也有点纳闷儿:石头怎么射得进去呐?这个消息传开了,匈奴听说李广有如此神力,更不敢来侵犯右北平郡了。
36、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37、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战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38、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39、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40、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41、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42、王昌龄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一个诗人,在唐代是和李白齐名的一个伟大诗人,他的生涯特别是为官的生涯并不顺利,早年他困于农耕,长期在科场不顺利,一直到他40岁左右才考中进士,然后做了一个秘书省的校书郎的小官,但是不久就遭贬。就王昌龄的一生来说,他两次遭贬,第一次他贬为江宁丞,所以在文学史上也有人称他王江宁,后来他又贬为龙标尉,所以也有人称他为王龙标。
43、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44、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45、《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46、【王昌龄的出塞是什么意思】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渲染战争气氛)
47、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48、《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49、倘若攻袭龙城的英勇善战卫青现在依旧健在,
50、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年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又被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51、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善于写七绝,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能够把错综复杂的事件和深挚委婉的感情进行提炼、集中,写出言少意多、耐人吟咏和思索的诗句。
52、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53、《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54、你看诗题是《出塞》,这是一种标准的边塞诗。我们知道后一联也是大气磅礴,充分体现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但是这一句你看万里长征人,人出现了,但一句“人未还”,就让这首诗充满了温情的人文关怀,仿佛听见历史深处那充满了人性的长长地叹息,和万里长征一样得长。
55、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56、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
57、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58、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5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塞(唐代王昌龄诗作)
60、《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原诗为:
61、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
62、《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63、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64、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4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65、龙城飞将:“龙城”指地名,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66、(典故)他说找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我们今天去读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其中明确地记载了李广在做右北平太守的时候,匈奴人把他称为飞将军,而且知道李广在镇守右北平的时候,匈奴人就避开右北平,多年都不敢到右北平去。所以李广镇守的右北平郡之所以能够安定,戍边的战士不用打仗,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不用担心匈奴的抢劫,就是因为有李广在。
67、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68、“但使”的意思是“倘若”。全诗原文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译文为:作者在边塞看到依旧是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边关,但守护万里边关的将士却不在了。倘若龙城的李广将军还在的话,匈奴人怎么能度过阴山南下放马牧羊呢?!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反应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残酷战争的悲壮,更有对有李将军等边塞将军英勇无畏而敬仰,也有时下的无可奈何。全诗透漏了深沉的历史感,宏阔的时空感,也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民族情怀。
69、经典咏流传:缘分一道桥(王力宏演唱)
70、七绝圣手、希望有良将出现,能保家卫国,不让敌人入侵
71、《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72、王昌龄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明月和边关之前,由于加上了时代,加上了秦和汉,就把这个时空、把这个历史感加了进去,这个在写法上叫做点染,这种点染的方法是王昌龄最擅长的。
73、月底,我们将给累计“听读”时间最长的
74、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75、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76、可惜,霍去病天纵奇才,却天不假年。公元前117年病卒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所以这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其实是王昌龄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英雄主义的一种讴歌。我个人认为,这个“龙城飞将”应该包含了整整那个时代,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出无限光彩的,那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77、为什么一定要用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呢?其实背后还有一层扩大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尤其是作为成熟的农业文明。而且在农业文明中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对月亮的意象是特别在意的。为什么呢?至少有一个原因,月亮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我们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白天的时候要劳于耕作,只有到晚上才能歇息下来。也就是有时间、有空闲,而审美活动的展开一定和休闲是有关系的。当晚上空闲下来的时候,人们对天空中的这轮明月,就寄托了无限的情绪、情怀以及审美倾诉,所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就特别重要。
78、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出塞二首》中的第二首。
79、《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80、《出塞》唐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81、胡人的骑兵,在这指外族入侵的军队。
82、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83、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84、(年代):唐(作者):王昌龄(作品):出塞(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但使:只要。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评析):
85、塞,是说塞外,古代的地域性名称,一般是长城北,出塞就是出边关,多是去打仗的。打仗出了边关,没回来,就是人未还,具体为什么没回来,就不要我说了吧,古时打仗很惨的
86、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却没能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的话,一定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出塞》是一首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表明了历史虽然在变迁,但是征战却从未间断。诗人从写景入手,表现出自己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8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8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89、讲解专家: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9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91、《出塞》的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92、第一可称之为飞将军的,不只是李广。虽然《史记》确实说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但是历史上很多名人名将都被称为飞将军。你比如说三国时候的吕布吧,那么《三国志》里明确说,说他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到隋代的的单雄信,瓦岗寨军中就好称曰“飞将”。那个唐五代时期的李克用,也是一位传奇的名将,史书里记载他“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就是不论敌我都称他为“飞将”。所以可以称之为飞将军的人其实是有很多的。
93、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94、《出塞》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95、啸天说诗:王昌龄·出塞(其一)
96、更不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竟然被他所属的刺史所杀,死于非命。所以王昌龄的一生可以说是仕途上走得很不顺利,而且人生的结局很不好。但是王昌龄生活中的这种不顺利,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学成就不高,反过来,由于他生活上的许多不顺利,他自己反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
97、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98、听徐老师讲故事支持方阵
99、(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
100、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徐平的成长悦读会,跟徐老师一起来学古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教育读本《唐诗》当中王昌龄的《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