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2、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3、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7、《出塞》中的第二句用的是互文见义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8、塞sài()教jiào()
9、【出塞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3.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0、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万里长征人未还。”——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书:征人。)
13、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4、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怎能不触发起乡关之思!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5、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7、(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18、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19、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21、采用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借故代(名将李广)来讽刺(诗人所处时代驻守边关将领的无能)。
22、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23、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5、《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26、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9、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30、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31、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32、(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33、1.王昌龄是()代诗人。《出塞》一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图。后两句()表达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就是()。
34、(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35、这首诗通过对汉代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36、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37、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3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9、《出塞》中的第二句用的是互文见义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1、(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42、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43、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44、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45、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6、(2)读出节奏有韵味。
47、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都护告急军书到,匈奴已围困酒泉。萧关陇山飘大雪,茫茫不见烽火烟。
48、师:人未还,心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月高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思亲)
49、(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50、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51、点上方绿标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5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T出示)
53、答:《出塞》、《凉州词》都是边塞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
54、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55、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56、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57、【出塞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
58、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59、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6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61、《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62、(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63、(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64、是不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
65、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二两句。(生齐读)
66、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67、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68、出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69、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70、颂诗人(PPT出示课文插图)
71、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72、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微课
7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74、这两句诗运用的手法:互文互见的写作手法。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75、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抒发了作者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的喜爱之情。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6、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77、采用以(借古 )讽(今 )的手法,借故代(名将李广)来讽刺(诗人所处时代驻守边关将领的无能)。
7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它的尾联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合奏。结尾两句,正是这一禅理意趣的反映。此时,古寺万籁俱寂,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那回荡在寂静山林中的阵阵的钟磬声音,更加使人感到了禅院生活的宁静幽寂。全诗风格清丽,意境幽绝。另外: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9、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80、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81、2.《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2、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8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84、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85、3.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86、《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87、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88、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89、(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0、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9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9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9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人和亲人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看来,采用想象画面、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荐给大家!
94、《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9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96、4.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97、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8、 倘若攻打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依旧健在,绝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赵过阴山。
99、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100、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