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形容年青的曹操评语。
2、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曾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官至东郡太守、兖州牧、丞相,爵至魏王。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谥号武,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3、曹操的绰号叫乱世奸雄。
4、曹操奸诈,但是曹操有勇有谋,后人叫他乱世奸雄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5、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一生征战,对内平割据势力,对外攘蛮夷,统一了北方政权,而且注重恢复地方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一代枭雄,他还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6、文韬武略,乱世枭雄。他是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
7、曹11操16
8、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9、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10、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11、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12、曹操总计2个汉字,总笔画数27
13、爱才惜将,用心良苦。为收买关羽,赠美女,金钱,宝马,亭候…忠义无双的武圣关羽最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寻兄而去,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信守承诺,仍然放其归去未追究,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关羽念其恩义,华容道上放曹一马。
14、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
15、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16、曹操两字一共27笔,曹11笔,操16笔。
17、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个爱惜人材,生性多疑的人。
18、“孤纵横天下三十余载,群雄皆灭。唯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尝剿除。”这是曹操弥留之际,对自己的回顾。
19、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20、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21、“操”字笔画顺序名称为:横、竖钩、提、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撇、捺。魏武帝曹操:字孟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22、曹操字孟德是一个有勇有某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23、曹操出身在东汉末年。当时朝廷内部政权很不稳定,官宦相互勾结使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当时民不聊生,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后来,曹操得以举孝廉进京为官,曹操的带兵作战才能日益被发掘。后来,受到皇帝的重用,曹操就此开启了征战生涯。
24、生性多疑,阴险奸诈。曹操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助其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后吕布兵败又杀恩人陈宫,杀华佗,杀皇妃,挟天子以令诸侯…
25、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6、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27、字是表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28、曹操两个字一共27笔画,其中“曹”字11笔画,“操”字16笔画!“曹”字笔画顺序名称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
29、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国演义》中有所记载,许邵因识人而名噪一时,很多人因为得到许邵的评价而暗自得意,曹操按捺不住,前往许邵家里,再三要求给自己一个评价,许邵推脱不过,只好说“君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听罢,曹操仰天大笑,高兴不已。
30、总体而言,曹操是“谋略兵韬多变如韩信、极其善于用人如刘邦、杀伐果决凌厉、治国安民有术。”
31、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2、远胜讲道学衮衮诸公,乃心囗如一之真小人,所以仇之者虽众,而辅之者亦众。
33、下面是其中各汉字的笔画:
34、赵云在长坂坡救幼主七进七出,杀曹将无数,曹爱才,不准放箭,才成就了浑身是胆的战神赵子龙。
35、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