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的创作背景
2、送别的是孟浩然
3、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4、辞:辞别。
5、“《登黄鹤楼》王之涣和《登鹤雀楼》是不一样的。
6、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7、(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8、《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9、《登黄鹤楼》: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1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崔颢头像唐: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李白〔唐代〕
13、下:顺流向下而行。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黄鹤楼在湖北,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6、赏析: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7、《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登鹳雀楼》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8、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19、诗的名字就是《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是你记错了。
20、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1、《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3、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24、诗人介绍: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5、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26、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在三十五岁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不是孟浩然的作品。
2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是指中条山;黄河入海流,是指鹳雀楼下临黄河。其意境和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丶
29、纠正:这是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0、碧空:一作“碧山”。
31、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是描写的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而非武昌黄鹤楼。
3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3、拓展资料:
34、唐王之涣
35、唯见:只看见。
36、作品赏析
37、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8、不同的楼
39、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40、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1、《登鹳雀楼》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而不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2、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43、作者:杜甫
44、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45、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46、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47、(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48、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49、题目有误。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0、作者不同
51、释义: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5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3、天际流:流向天边。
54、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5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6、物,指艳丽的春景。
5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58、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59、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拓展资料:1、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释义: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3、赏析: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4、诗人介绍: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60、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61、《登鹳雀楼》非孟浩然所作,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之作。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文虽短却是千古绝唱。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6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63、尽:尽头,消失了。
64、《登鹳雀楼》: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65、不是改的哦。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诗。关于黄鹤楼的诗文很多,却没有名叫登黄鹤楼的诗文。
66、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67、《登鹳雀楼》
68、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69、《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登黄鹤楼》是唐明诗人常作的题目,唐诗中著名的有崔颢的作品,明诗中著名的有戒显的作品。
70、登黄鹤楼改成登鹳雀楼是因为两个楼不是在同一个地方。搞错地名了。
71、登黄鹤楼没有改成登鹳雀楼,没有登黄鹤楼的诗作。
72、黄鹤楼和鹳雀楼是不同地方的,前者位于湖北,后者位于江西。
73、表现出作者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74、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75、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
7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7、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78、登鹳雀楼诗描写的不是黄鹤楼。
7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0、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81、鹳雀楼在山西,位于黄河东岸。
82、《滕王阁诗》王勃《黄鹤楼》崔颢《登岳阳楼》杜甫《登鹳雀楼》王之涣登岳阳楼
83、登鹳雀楼》描写了作者在鹳雀楼上登高远望.
84、《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王之涣,《登黄鹤楼》是唐代崔颢。
85、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渙,唐朝诗人,生于武则天天垂拱四年,主要作品有《登鹳雀楼》《凉洲词二首》等。登鹳雀楼----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也是唐朝诗人,主要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是五言律。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