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热用法
1、炙手可热
2、烤肉: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喻好的诗文、事物大家都称赞)。
3、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汗流浃背、吴牛喘月、火伞高张、夏日可畏、流金铄石、
4、不可以,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中诗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一个成语。[错例]这个歌手几年来炙手可热,是娱乐圈新崛起的一大新星。[纠正]这个成语是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成某样事物很红或是很抢手,而是一个“烫手山芋”摸不得,应改为 “世人瞩目 ”。按照本意,用“炙手可热”来形容当红人物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5、成语发音:zhìshǒukěrè
6、炙手可热(炙:烤)指手一靠近就觉得热;比喻气焰权势之盛。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7、成语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8、热可炙手: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同“炙手可热”。
9、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uàizhìrénkǒu,解释是指生鱼片和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
10、五黄六月、
11、炙:烤熟的肉。
12、炙,普通话读音为zhì,“炙”的基本含义为烤,如:炙兔;引申含义为烤肉,如:脍炙人口。
13、明火执仗míng huǒ zhí zhàng[释义]明:用为动词;点明;执:拿着;仗:兵器。
14、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15、成语解释:炙:烤。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16、炙的意思是用火烤或灼热的方式将食物或物品烤熟或烧焦。
17、烜赫一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18、白手起家、毛手毛脚、指手画脚、大显身手、手不释卷、手足情深、心灵手巧、手忙脚乱、手疾眼快、游手好闲、妙手偶得、赤手空拳、束手待毙、炙手可热、爱不释手、胼手胝足、手足无措、手舞足蹈、措手不及、眼疾手快、一手遮天、眼高手低、触手可及、唾手可得、得心应手、束手就擒、举手之劳、鹿死谁手、手到擒来、顺手牵羊
19、炙手可热(拼音:zhìshǒukěr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杜甫《丽人行》
20、中情烈烈:中:内心;烈烈:炽热,强烈。指感情热烈。
21、点着火把;拿着兵器。形容公开劫掠;也指毫无隐蔽地干坏事。[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今日见他每明火执仗;不知他底细……。”[正音]执;不能读作“zhǐ”。[辨形]仗;不能写作“杖”。[近义]明目张胆[反义]鬼鬼祟祟[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联合式。[辨析]~和“明目张胆”;都形容毫无顾忌地公开做坏事。但~偏重在“十分公开;毫不隐蔽”;“明目张胆”偏重“非常大胆;肆无忌惮。”[例句]日本鬼子毫无羞耻之心;竟然会~;公开抢劫百姓的钱财。
22、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炙”的用法一般是指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如:炙肉(烤肉)。
23、抱薪救火,心急如火,飞蛾扑火,火上浇油,火眼金睛,火冒三丈,十万火急,火尽灰冷,赴汤蹈火
24、解释意思是指比喻权势大。
25、炙也可以指在文学作品中用生动的描述或铭刻等方式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6、《丽人行》
27、炙zhì意思是烤。
28、炙,普通话读音为zhì。“炙”的基本含义为烤,如:炙兔;引申含义为烤肉,如:脍炙人口。
29、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30、烤:炙兔。焚炙忠良。炙手可热(热得烫手,喻权贵气焰很盛)。
炙手可热用法
31、挥汗如雨、赫赫炎炎、沉李浮瓜、夏阳酷暑、汗如雨下古道热肠,热肠古道,赤子之心,热汗涔涔,问寒问暖,雪中送炭,舍己助人,寒冬送暖,亲如一家,真心为民,满腔热血,满腔热情,满腔热枕,碧血丹心,热血沸腾,一腔热血,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意气飞扬,朝气蓬勃,豆蔻年华,齿少心锐,热血青年,茁壮成长,血气方刚,慷慨激昂,磨拳檫掌,跃跃欲试
32、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33、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慈眉善目
34、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35、成语应该是炙手可热
36、意思指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读作炙(zhì);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