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逻辑学
1、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位置。
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3、罗素是著名的英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现代唯心主义的首领之一。他把哲学看成是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中介物。他认为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逻辑单位,即判断。
4、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及社会活动家,1915年,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说他“用音乐写小说”,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和杰出贡献之外,罗曼·罗兰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进行不屈的斗争,倡导和平,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5、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罗素
6、黑格尔的《逻辑学》,《小逻辑》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不过本身上它是哲学著作,而且学院式的语言十分费解。好像康德也有一本,叫什么想不起来了如果想对逻辑有个简单的认识,罗素的《逻辑与知识》可以看看。国内的逻辑著作基本比较平庸,随便挑一本名为《逻辑学》的看就行,基本讲的就那点事,没什么新意。如果我们把逻辑分为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话,要学习逻辑也该了解一些数理逻辑。作为简单了解可以先看看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
7、哲学家。
8、在他看来,精神和物质只是经验的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直接形式(主观材料),另一种是间接形式(客观材料)。
9、他把物质了解为‘经验’、意识、知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了解为不依赖于经验和知觉的实在。
10、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11、最早的逻辑学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明的,所以最早的逻辑学著作见于他的一些逻辑学著作,这些著作是《范畴学》、《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等。他的著作主要是三段论演绎推理,是古典的逻辑学。
12、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逻辑原子论,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因此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实际上继承了马赫主义的理论。罗素又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这一理论企图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实际上却仍然是唯心主义。
13、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
14、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15、作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罗素的名字如雷贯耳。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他还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享年98岁。
16、尊重别人并不是圆滑,而是一个人应有的礼貌和谦虚的表现。
17、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乔治·爱德华·摩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18、你们之间存在着这种问题,那你要先问问自己,是否真正在爱才好。
19、鼻祖:亚里士多德,他发明的逻辑哈,其三段论是经典逻辑学的主要内容。现代逻辑是莱布尼兹之梦开始的,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产生符号逻辑,之后罗素的《数学原理》算数理逻辑成熟。数理逻辑后逻辑学就一步步壮大啦,利用其形式化和公理话的工具,和每个学科都有交叉,比如语言学、计算器、心理学等。
20、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21、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22、要把同道的人当作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当作朋友。
23、罗素: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实在主义,并很快成为“新实在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24、爱因斯坦:他本是就是一个哲学家。他的科学成就哲学基础应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培根的经验主义。另外他很喜欢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大师康德的哲学,在13岁时就研读之。而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主要得益于斯宾诺莎和叔本华。在晚年他重点转向了神学研究,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