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

时间:2023-04-04 11:07:50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

1、四、京剧脸谱的谱式分类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程式,又由于艺术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脸谱上兼收各剧种的脸谱优点,经几代人的不断精益求精和改革创新,从塑造人物形象出发,藉以突出他们面貌的特殊形成而施的粉墨,使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脸谱艺术继承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

3、二、脸谱的历史发展

4、徐宝成先生和程长庚先生是同时期的人物,功副净,素有“净行祖师爷”之称。他勾绘的脸谱风格以繁、花、细致为特点。庆春圃先生勾的脸谱雄峻而富于神采。何桂山先生是京剧界的正净泰斗。他勾绘的“灵官”脸谱,笔法极为轻逸,一起一放,都合乎面部的凹凸部位,他把画家的“行云流水”手法,用到面部的勾绘上,眉一皱,鼻一耸,眼一合,能做出“喜、怒”两种形态。钱金福先生是名武净,他勾脸的笔法洒脱大方,语式美观神妙。

5、元曲是汉语发展进化一个高峰,可以说是戏曲成熟的标志。

6、从一开始,“南开”新剧团就采用了西方话剧的一整套编演形式,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演剧艺术中有活力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从欧美直接移植,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流行于北方的话剧,与春柳社从日本移植的、主要以上海为中心的流行于南方的新剧,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话剧的整体。

7、戏曲脸谱通常分净、丑两种。以京剧净角脸谱而言,根据个人的面型和角色的分工,于是形成了脸谱的不同风格流派。

8、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剧中角色的分析、判断,才逐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艺术。

9、北宋时,京师勾栏瓦肆众多,各种艺人和各种文艺表演形式都在那里谋生发展,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是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连成长篇,中间杂以简短的讲述,用以说唱长篇故。“诸宫调”不仅把说唱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也为戏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在1988年举行的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会上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11、一开始,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并不叫此名,而是被称为“新戏”、“新剧”或“文明戏”。“‘文明戏’是中国话剧最早的一个形态,也可以叫‘早期话剧’,它的出现首先是对当时的中国传统戏曲比较脱离现实的一个反拨,使得社会变革、百姓心声都能够在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里面表现出来。”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丁罗男指出。

12、上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民众深处苦难;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日趋衰败,一批有志之士将目光转向西方,希望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改良传统戏曲、从西方引进话剧的直接动力,以顺应政治、文化变革的社会需求,从而应运而生了中国话剧。应该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呼应了反对帝制、建构新的民族国家、革旧鼎新的社会氛围,也是一次历史的遇合。其时,李叔同、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一批留学日本、欧美的青年知识分子,利用先后引进西方的戏剧观念与样式,使话剧成为人们直接表达政治情感、社会诉求、启发民智与唤起民众的锐利武器。

13、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演员所扮演角色的“心灵的画面”。

14、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里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

15、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

16、一、何为戏剧脸谱

17、(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18、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

19、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为我国后来以净.丑打诨为主的讽刺短剧创造了一个优秀的范例。中唐以后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民间戏曲的演出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也使演出场所逐渐固定下来,有利于各种艺术的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以综合艺术为特征的戏曲的产生。

20、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

21、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2、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23、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渊源的说法可谓多种多样,来源于傀儡.来于俳优等说法,不一而足。传统戏曲艺术最早应该来自于原始歌舞。原始人民为了祈雨.驱疫.祭神表演的原始舞蹈应该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源头。秦汉之后,诗歌以及民间传说中那些富于戏剧性的冲突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秦汉时代的徘优是最早的一种戏曲形式,当时己经有了所谓“百戏”的艺术。既乐舞.说唱.滑稽.武术.杂技表演的总称。给后来戏剧艺术带来很大的影响!

24、大约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界涌现出徐宝成先生、庆春圃先生、钱宝峰先生、何桂山先生、穆凤山先生等净角名家,他们是开京剧脸谱艺术继承与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之先河。净角各派不同的脸谱,与适应该演员个人的面型特点和角色分工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演庄严端正的正净人物,演智猛莽撞的副净人物,与演威武峥嵘的武净人物,不仅表演各具特色,其脸谱也就必须做相应的配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并得到后来者的继承和发挥,使脸谱各具风格,自成体系,不但使脸谱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并且产生出各个不同的流派。

25、据文献记载,古代吴越之民即“披发纹身”、“黑齿雕题”,这种人类最早的脸部化妆和其后的傩神面具,战争面具,汉代百戏的各种动物头型以及六朝和隋唐时代歌舞的假面具等等,可说都是戏曲脸谱的鼻祖,到宋朝时期,涂面化妆便逐步形成洁面与花面(素脸与花脸)两种基本类型。到元代的杂剧戏,剧中人物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净、丑已从简单色彩的涂抹发展到对比强烈的色彩,为后来的戏曲脸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明清戏曲中的脸谱,各种格式都有一定的规矩。总的看来与京剧脸谱已经很相似了。

26、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尝试性地演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了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用汉语演出的第一个话剧。

27、“春柳社”是1906年底中国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团体,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它设有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多个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主要成员有才智过人的李叔同,他是开创中国现代文化新时代的先行者之一,后来出家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28、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

29、三、京剧脸谱的流派分化与形成

30、与田汉同期登上剧坛的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洪深(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回国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由原来的平面改为立体,这一系列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戏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他建议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并提出“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以与西方歌剧(Opera)、舞剧(DanceTheater)相区别。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有了被大家认可的正式中文名称。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

31、到了元代,杂剧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杂剧的结构和表演形式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其音乐也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式。一般杂剧所用宫调都在六宫十一调范围内。选什么宫调,视剧情内容和剧中人物的需要而定。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个别是一本五折.六折。折是音乐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广阔的天地,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余地。这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也构成了戏曲文学的特点!

32、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

33、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表示不同的性格。

34、诗经发展到唐朝律诗到了顶峰,到宋朝词发展到了顶峰,到元朝戏曲到了顶峰,到清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当代在这些汉语顶峰还没有质的突破。

35、宋金时期,杂剧兴起。杂剧为代言体,主要通过演员表演来叙说故事。杂剧分折,一折就是一个音乐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套曲构成。但无论北杂(辽金),还是南戏(两宋),都是以‘唱念做打’为重要表现手段,是一种熔音乐.舞蹈.表演.杂技.武术.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们都对演员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唱腔要做到字正腔圆,宾白要有节奏韵律,表演讲究身段造型,动作要符合程式法则。贯穿其中的就是音乐性舞蹈性原则。

36、进入20年代,日后成为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的田汉开始进入戏剧界,以自己的戏剧创作确立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他创建的“南国社”,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的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也是中国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四十年间,他一直是中国戏剧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37、当时,一支出自学校的新剧团异军突起。异常活跃。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倡导“练习演说,改良社会”,从1908年到1922年,就上演剧目近50个,全部为学校师生自己创作,颇受观众好评与捧场。

38、古代戏曲的起源:

39、中国传统戏剧表演到了元代,迎来了黄金时代。元代文人有机会更广泛地了解下层民众的生活感受,从而使戏剧形式或剧本内容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奠定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最终形式和高度,并且出现了众多有影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为我国艺术宝库又增添了一项巨大成果!所以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0、第二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根据比彻·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反对种族歧视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话剧艺术形态(诞生了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剧本,同时也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

41、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图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性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个性,而决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