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3、常记溪亭日暮,
4、应是绿肥红瘦!
5、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6、试问卷帘人,
7、“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8、应该是误入藕花深处,出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9、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0、李清照〔宋代〕
11、出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2、如梦令(二)
13、一直玩到兴尽,迟迟坐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14、整首诗的意思是:常常记起以前,都是在溪边的小亭一玩就玩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因深深的沉醉神情模糊所以认不得回家的路了。玩得十分尽兴,兴致得到的满足,所以回到小舟是已经非常晚了。一不小心划进了荷叶藕花池的深处。使劲划,使劲划,惊奇了一滩叫鸥鹭的水鸟。
15、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1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忘记回来的路。
17、“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19、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0、浓睡不消残酒。
2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2、兴尽晚回舟,
23、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24、清清塘水,盛放的荷花散发出点点清香,特别是在傍晚的时候,那种香气带着淡淡的清水味道,沁人心脾。荷花丛中,一叶扁舟摇曳多姿。一位妙龄少女加才女,却误入藕花深处,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最后一句最有情趣,人惊鸥鹭,鸥鹭惊人,相互映衬,印象难忘。
25、作者简介:
26、却道海棠依旧。
2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其中描写不愿清醒不知归路的出处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靖康之难到来之前还没有出嫁时待字闺中的少年美好生活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28、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29、知否,知否?
30、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1、误入桃花深处的意思是不小心进入桃花林深处。
32、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3、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34、如梦令(一)
3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36、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37、“兴”:
38、不小心进入了桃林的最深处。
39、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40、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41、误入藕花深处。
42、应该是“误入藕花深处”。
43、争渡,争渡,
44、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45、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4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7、沉醉不知归路。
48、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49、解释:兴致。
50、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51、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52、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赏析】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53、绿肥红瘦:指绿叶茂盛,红花凋零;是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54、读音:xìng。
55、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56、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
57、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58、昨夜雨疏风骤,
59、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60、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6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62、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63、“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64、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65、惊起一滩鸥鹭。
66、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