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这个表现同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冷漠现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马厩着了火,孔子听说之后所问的是伤了人没有,而不去问马的情况,关心的是人而不是财产,这种人文关怀恐怕是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法比的。咱们现在遇到事故和灾难,经济损失是不会不提的。虽然按照规定也有通报人员伤亡情况,但更被关心的还是经济损失,而不是人的生命,这恐怕是咱们现实社会常常出现各种冷漠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今汶上西,地方官。52岁时由地方官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3、子见南子
4、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骂了子贡一通,他说:“你救回了那些鲁国人,不要政府的奖励,你觉得作了一件好事。
5、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6、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7、《论语》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8、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9、扩展资料
10、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1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2、《论语》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3、老而不死
14、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15、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16、两小儿辩日:
17、■孔子69岁时,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死。孔子悲痛至极。72岁时,突然得知弟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第二年(前479年)二月,孔子离开人世。
18、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9、孔子畏匡
20、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1、孔子的故事:
22、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23、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24、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25、《论语》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6、孔子的故事简写。春秋时期,鲁国渐渐强大,此时还有很多鲁国人在外国给别人做奴隶。于是,鲁国推出一条政令,规定无论谁路经外国赎回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鲁国财政部门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大于或等于救赎成本的奖励,此举是为了鼓励大家救回在外国受苦的鲁国人。
27、马厩失火
28、匡这个地方的人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阳虎当时是一个强盗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稳定下来后,弟子颜渊慢了一拍,从后面赶了回来。孔子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死掉了呢?"孔子这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爱护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而颜渊也颇懂幽默,就回答老师说:"你老人家还在呢,我哪里敢死啊?"有其师必有其徒啊。老师可爱弟子也跟着可爱起来了。
29、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名交游广阔的商人,有一次在外国期间,花重金救回了几个鲁国人,他觉得这件事对于他是举手之劳,不用政府给予他奖励,就当作了一回好事。
30、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31、丧家之犬
32、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33、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34、知其不可而为之
35、古人所谓的"坐",是指双膝着地,臀部置于双脚上。而原壤这个人呢,不懂规矩,想我们现在平常的坐姿一样,盘着两条腿坐在孔子的对面。孔子当然很生气,因为他向来对礼节有颇高的要求,于是孔子对他说:"你这个人啊!从小就不懂礼节,长大了也无所作为,亏你还活到这么老,你真是个贼啊!"骂完了还不算完,他老人家还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这么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见孔子是因爱他而怒其不争而恨他了!
36、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来,连忙问:"没有人受伤吧?"而不问马怎么样。爱人重于爱马,仁的表现淋漓尽致,这是孔子的可爱。
3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8、当代的愚孝的做法在电视剧上也展现了不少,父母为儿子压榨女儿,溺爱把自己孩子毁了的比比皆是,最后都是这种愚孝的方式导致自己还有父母两败俱伤。
39、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40、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
41、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4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同相关人士思想、言论和活动的记载,当然不乏孔子的故事,其中我人物最值得一说的是《乡党》中记载的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4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4、■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所以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话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45、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46、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家乡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47、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48、:孔子误会了颜回
49、孔子3岁丧父,小时候家庭生活很艰难,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对礼教很感兴趣。他虚心好学,拜过很多人为师,相传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
50、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5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颜回输冠
52、周游列国,门下3000弟子,有名者72,宣扬以仁治国的理念
53、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54、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5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56、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他说: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脩,都可以做他的学生。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孔子却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他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57、但是你这样做会使别人的救援成本上升,别人会觉得救了人再去政府领取奖励是可耻的行为,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就没有人去救鲁国人了。你这是好心办了坏事啊!”
58、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所说的人,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动物,主要是生物学的含义。古时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学的含义,常常还有身份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人民这个词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内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称。民是指的平民,是贵族以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而人则是指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59、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60、故事二,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我,有一回就和孔子讨论了,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事。他认为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守丧期间不能行礼奏乐,三年后的礼乐恐怕就荒废了,因为礼乐需要实际操作并且要反复长时间练习,如果长时间不练习就会忘记,说稻米一年收一次,既然一年一个循环是自然规律,那么守丧也就一年足矣。孔子听了他这个话也是非常生气的,在他们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大不敬了,更何况这话还是对着孔子说的,虽然孔子很生气但还是优雅的回复到:你一年后就开始大鱼大肉的享受人生,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宰我回答道:不会呀,孔子估计那会也是未曾料到他会这么回答,不过大智慧的人是这样说的,你既然不会心痛你就这样做吧。孔子的回答真的很高明,他没有怒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要顺从自己的真实心意去做,同时也解答了,君子之所以守丧三年是因为内心真实情感需要罢了,并非是有什么外在的约束。孔子对于孝的态度更多是让人感悟最内在的真实感受,从而能够使人达到超凡成圣的理想人格。
61、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62、“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6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有一些人对孔子持批评态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64、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65、孔子不能决也。
66、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贿赂,孔子大失所望,放弃官位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始终没有的到机会。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67、《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68、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69、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70、子贡这么做,无形之中给社会灌输了这样一种意识:救人是纯粹的善念,应该是不计回报的,如果要求回报,就是另有所图,反而是一种恶。
71、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72、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他是远近闻名的一位大孝子,但是呢他的父亲则是对他又打又骂的,每一次曾子都是不躲不闪的默默承受,有一回呢甚至是把曾子打的晕死过去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后来这件事孔子知道了,就狠狠的骂了曾子一顿并告诉他,如果看到父亲拿着小木条,那你就站在那里等着父亲来教训你,但如果父亲拿着粗木棒你就赶紧逃之夭夭,以避免人间悲剧的发生。现如今你挺身而立,等待且纵容暴怒,如果你的父亲失手把你杀了,你岂不是要陷你父亲于不义这难道不是大不孝吗?孔子显然从来就不提倡这种愚孝的做法。
73、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74、孔子54岁时,他为了提
75、■孔子35岁时,因为鲁国内乱而投奔齐国。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管家。第二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的事,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极为赞赏他,就要起用孔子时,却因为齐国宰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孔子之后不久便返回鲁国,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76、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77、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78、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79、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