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我的姐姐张爱玲53句

我的姐姐张爱玲53句

时间:2024-11-19 19:03:37

1、正如小时候,父亲在饭桌上打他,受到震动的是姐姐,但弟弟是惯了的,随即踢球去了,泥沼虽脏胜在安逸爽快。

2、有些人在这样的狂奔中是听不到内心的声音的,他们更喜欢藏匿在某个一眼可见的泥沼里取暖,因为这比对抗带来的不确定和疼痛感要少得多,而且泥沼里不见得就没有阳光,闪闪烁烁的有时候看起来也铺满一片金色的。

3、她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把祖母的床单穿在身上。她积攒多年的对文字的痴迷,终于可以回馈她向往的其他东西了,怎么还能被外界喧嚣的声音扰乱自己的节奏和审美?

4、她说,你看姐姐就不会为了糖哭。张子静曾说,姐姐上私塾时,总喜欢向先生问东问西,如果只剩下他一个面对先生,气氛就很沉闷,常打瞌睡,或假装生病,不去上课。

5、所以说,虽然都是文学上的才女子,但是从长居地区分布来讲两位是一南一北,且岁数上差了一辈儿,所以两人没有过多交集。

6、林徽因虽然是南方人,但是打小就被父亲林长民带着游学西方。

7、她在《我的天才梦》里提到,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8、现在读这些文字,仍能感觉到那个十几岁小姑娘内心的山崩海啸。母亲的要求无异于是一场天灾,湖底也不能安静,风浪一次次把她卷起,拍到岸上,她卑微地活在涸辙里,无望地要死。

9、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温婉、凄迷的旧上海。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

10、张爱玲显然比弟弟更易感、更好奇,对这个世界更有想象的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11、张爱玲便是其中一个。

12、但也不能否认,母亲的教育给张爱玲带来了困惑,让张爱玲觉得自己在生活里是个废物,她谈到不会削苹果,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她常常徘徊在公寓屋顶阳台上。

13、她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视角和要求,并在追求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弟弟没有。

14、但又总感觉这样的回答模糊、粗鄙,忽略和掩盖了一个人在奔向她既定辉煌之前所有的挣扎与痛苦、焦虑与彷徨。

15、但即使最热恋的时期,都是她在花钱。她无法像其他女孩那样小鸟依人般的撒娇,她能展现的魅力是她的博学多识,华丽苍凉玄妙无比的文字;她也无法像平常的妻子那样听说丈夫有了外遇,挥刀威胁,保卫自己的婚姻。

16、相对于外界的忽而草长莺飞忽而狂风骤雨,人的内心变幻往往也无踪可寻,有时那些感觉如地震、洪水、泥石流,一路追击,把人变弱小变惊惶变无助。

17、铺子里货物上用毛笔描的文字,别人看着枯燥,她读得津津有味;戏文里要结束的套语,她思之落泪。她像潜藏湖底的一尾鱼,在文字的碧波里自由游弋。

18、“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19、这就是普通人啊!穷其一生也追不上那个背影,但很乐意看到那个起点原本一样的背影栽个跟头,最好一辈子爬不起来,成为他一辈子的笑柄。

20、好像并没有相关评论,张爱玲没有评价过林徽因。

21、读《林徽因传》没有提到过张爱玲;像《张爱玲私语录》《我的姊姊张爱玲》里也没有提到过任何关于梁林夫妇的事情。

22、张爱玲这样说弟弟:“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23、张爱玲自己说,在香港上学期之间,三四年里没有用中文写过字,为的是练习好自己的英文。姑姑曾说,她看见物理学上的英文都要读一读。

24、没错,她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在文字上的才华,然后,努力发展之。九岁就尝试写小说,尽管还有字不会写,要去问厨子。

25、青年的张子静在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经不起外界的诱惑,沾染了赌博的恶习,沉迷期间,身体更差,积蓄的钱也在赌局中化为泡影。

26、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些学不会的东西或拒绝学会的东西正是她维护天分的明证,奔跑路上的抗争。

27、电影《幸福来敲门》中男主有类似追求。他不愿苟且,随意找个工作,养活全家,安抚妻子,做个循规蹈矩的肉体和精神都委顿在世俗里的人。

28、香港战争,别的同学忙着谈恋爱,而她则在间隙里读《官场现形记》。她喜欢在《聊斋志异》和俗气的巴黎时装画报里找令她着迷的字眼。

29、张爱玲小的时候,听母亲讲书页里花签的故事,不由地哭了。母亲黄素琼很有意思,她表扬张爱玲的时候不忘提示一下张子静。

30、知道是个很无聊的问题,因为很好回答,她有天分,所谓老天爷赏饭吃。

31、有些人则不然,她们要奔向天边的虹霓。

32、年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结婚(那一年张爱玲8岁)。

33、毋庸讳言,张爱玲一直追求内心的自由,她不肯被世俗的东西绑架,哪怕世俗里能让她安全一点的东西。遇到胡兰成之时,她正渴望恋爱。

34、姐姐终于做错了事,她一直那么傲,现在好了,她和我一样了,甚至还不如我——且看他用词之重,怕是张志沂都不会用“玷”这个字眼,他说痛心,实际上却有那么一点点幸灾乐祸,不然怎么还想着去宣扬?

35、张爱玲和弟弟年幼时在天津曾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弟弟张子静长得俊美,大眼睛,长睫毛,小嘴巴,他却没有姐姐那么出色,比如不如她坚强,不如她聪明,读书也不如她好,甚至,身体都不如她好。

36、张爱玲的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南方,1955年到美国定居(那一年林徽因去世)。

37、我在别篇说过,母亲黄素琼是爱她的。

38、弟弟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对于别人的优秀,他嫉妒,小时候搞点小动作,偷偷把姐姐画的东西抹黑或撕掉;十几岁时,姐姐被关禁闭,他写小纸条给亲戚,“二哥如晤:日前走访不遇,怅怅。家姊事想有所闻。家门之玷,殊觉痛心。”

39、张爱玲没有姐妹,只有一个弟弟,叫张子静

40、张爱玲的《弟弟》是一篇很小的散文,和《钱》、《穿》、《吃》等一起放在《童言无忌》中,初次读到它时,有一种“含笑的泪”的复杂感受,说的是小时候关于“弟弟”的一些很平常的故事,但里面却透着“姐姐”对“弟弟”的爱惜之情以及对“弟弟”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深感无奈的悲哀。

41、文章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来刻画人物,最为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所用的对比,不只是姐弟两人外貌、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对比,更是童年生活的热烈、欢快、自在与后来环境的冷酷、人物的冷漠的对比。作者写了人的变化,也写了人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弟弟从小被大人们娇惯,在玩笑、惋惜、称赞中生成了虚荣;有了后妈以后,不再享受着家庭应有的温情,他内心消沉,滋长着平庸和冷淡。与弟弟的变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姐姐对弟弟不变的爱——前半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疼爱和宽容,后半部分则表现为气愤、忧虑和深深的悲哀。细细的品读文章,在如烟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真挚感情。

42、她更清醒地看到世界的无序,听到外界的喧哗。她回到湖底一尾鱼的状态,这是她的浪漫。

43、这是张爱玲自由地与这个世界相处时的欢喜。她是自己的朋友。看起来好像在黑暗甬道里孤独地摸索,然而,总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让灵魂不自由自主地颤栗,激起想要拥抱生命的无边热情。

44、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老小7人,十七岁时离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

45、张爱玲没有姐妹,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

46、她以为自己可以独立到不会吃醋的地步,以至胡兰成错觉的以为,她可以容忍他有另外的风月浪漫。我相信张爱玲是在和胡兰成分手后的某一刻把自己和世界的关联打通了,但也彻底切割了。

47、当张爱玲实现经济自立后,她更自由了,再没什么声音可以让她困惑。据说《传奇》出版时,张爱玲曾多次穿着“奇装异服”去印刷厂校对,引得工人驻足围观,甚至几度出现“罢工”现象。

48、弟弟更早听到别人议论爷爷的故事,然而也只停在听说上,张爱玲则更愿意从自家人身上挖掘,于是向父亲去打探,父亲直接丢过一本张佩纶的集子,说爷爷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你自己去看。然后张爱玲就乖乖的去读了,尽管晦涩艰深得很。

49、写不同题材的东西,但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意思才行,比如某小说,因为喜欢西湖诗意的背景,尽管知道不合适,还是固执地保留了这一点。但是,总有嘈杂的声音传到内心来,试图纠正她在世路上的跑偏。她的母亲是声音最响的那一个。

50、黄素琼在离婚时,制订的离婚协议中有这样一条:张爱玲姐弟归父亲一方监护和抚养,但张爱玲日后的教育需征求母亲的意见。正是这个协议保护了张爱玲,使张爱玲能早早进了小学直到中学毕业。

51、这大约是张爱玲和弟弟或者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区别之一。

52、为了他心中的虹霓,哪怕吃再多的苦也愿意。但是电影为了好看,有夸张的地方,也有只展示“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局限。

53、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主要人物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