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怎样才能写好道德经感悟

怎样才能写好道德经感悟

时间:2022-12-29 15:42:29

1、《围炉夜话》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2、“奢侈能让人败家”,是因为任意挥霍浪费,即便万贯家产,也会有山穷水尽这一天,这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吝啬会败家的原因,则是因为吝啬的人因为贪欲驱使,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贪财无道,或者因为过分节俭而使人眼红,这样违背规律的方式自然也会带来祸患。

3、感悟: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专注于耳目口腹之欲的所谓享受,或对名利权情的争夺,这些人的追求方向如此,除非能自我觉察,否则自然没有时间精力能安静下来,静心心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心怀天下者,方可取天下。

4、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5、韩非对《老子》之道的解读比较准确:道者,万物所然,万理之所稽也。今日谓之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6、在任何情况下能找到当下环境所存在的条件,按照当下环境,顺其自然规律去发展,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状态。

7、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句话的意思: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用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栓,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能捆住人。

8、而儒家经典对老子思想,会进行儒家化解读。法家典籍对道家思想,会进行法家化改造。

9、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

10、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11、儒家、道家、法家皆认为,祸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儒家和法家认为祸福的转化由人决定。而道家认为,祸福的转化人是无能为力的,由天决定。

12、黑:本义为把头或面涂抹的颜色像煤或墨似的看不清楚。

13、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就是指“道”。

14、《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5、在这个世间生存,对于任何一种人生,任何一种环境来说,并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存在,只有在相应的环境下,按照当下环境存在的法则顺应自然,并能主导事物各随其性,从而达到均衡平和之处,最后让事物生生不息。

16、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外表淳朴天真,这才是有德之士的样子

17、所以说任何一种看似好的状态,或者是一个人引以为傲的举止,都未必是人生真正正确的处事法则,过度主观的举动必然会带来违背客观的问题,而最好的方式则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条件而处事,也就是所谓符合中庸之道。

18、就好像《围炉夜话》之中所说的那样:太过于奢侈不对,但是太过于节俭也不对,太过于愚笨有一些欠缺,但是太过于精明,同样有一些过“余”。

1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0、《老子》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老子如果在天有知,定会死不瞑目。

22、而且后两者所带来的祸患,更大于前者。

23、冲气以为和。此之谓二生三。

24、式:即栻【shì]】,古代占卜用的器具,形状像罗盘,后来叫星盘。这里指一种普通的工具。

25、所谓“中和”,并不是指面对问题的时候简单折中,或者直接选择圆滑退让的状态,而是在一定状态下,不管表面呈现的方式是主动还是被动,但其本质根源都是依照事物的客观条件作出适合事物自然发展的举止。

26、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三生万物。

27、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停留于主观的状态,一个喜欢卖弄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止于数的状态,而真正的智慧,则是让自己的行为能合乎道的状态。

28、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

29、白:本义为白米粒。这里是引申义:纯洁、洁净。

30、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31、《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个解析《老子》之人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韩非子》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

32、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谓道。“

33、[王弼原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34、人生很难找到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所有的“正确”也是在基于相应环境与条件之上存在的方式。

3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6、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是大凶。

37、在道家经典《列子-天瑞》中有详尽解析:

38、译文:“道”经常是无为而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所为。侯王若能保有它,万物将自动向他归附。归附了,还要有所作为,我将用“无名之朴”来制止它。“无名之朴”,也不过是制止欲望。制止欲望,走向安静,天下将会自然稳定。

39、总之,韩非占在法家立场,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法家化改造。未必符合老子本意。

40、所以《道德经》中所说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这样,能够找到合乎规律的大道行为,这一点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够以“中和”方式顺应自然之道的中庸智慧。

41、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心得:老子的《道德经》,其实也包括儒家、佛家,说的都是关于如何从内心感受上去体悟我们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内心一气的实相问题。当我们心能真正观到那个实相的时候,外面的应对进退就如同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放开对心的控制和约束,但却不会逾越大道的一丁点的矩度,所有人事的应对进退都依道而行,不会有半点差池。所以,外在的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内而不在外,内在处理好了,外在也就迎刃而解了。

42、从谋事层面来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时,尽力为政,而从修身层面来说,则是不求主观妄念,但求客观不偏不倚的智慧。

43、这句话包含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深意,这个深意也是符合道的智慧方式。

44、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所谓不争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斤两,所以不争。争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浅,一定要争。是有人一定要跟圣人争,圣人不争不是争不过,而是没必要。

45、忒【tè】:本义为变更。这里是引申义:差错。

46、就像吝啬与精明,这两种状态都是某些人过度推崇的状态,有一些人以节俭为乐,有些人穷尽心机的玩弄智巧,但是反观这两者,虽然他们能避开奢侈带来的败家之祸,以及本性庸愚的问题,但是他们本身带来的祸患并不亚于奢侈与庸愚。

47、在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才是对‘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的正确解读。

48、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49、有形者生于无形,有形者,混沌也。此之谓道生一。

50、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奢侈的行为足以让家业败落,但吝啬的举动也会让家业败落,奢侈而败家是符合常情,而因吝啬而败家一定是因为遭遇了意外之祸而起;愚笨能够败事,而过于精明也会败事,愚笨之人败事是败在其愚笨才智,而精明者败事,往往是出现了严重的祸患。

51、看重点: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外表淳朴天真,这才是有德之士的样子。

52、齐顷公骄奢无礼,怠慢晋使,致使齐国在齐晋鞍之战中大败,国几亡,为天下笑。之后齐顷公知耻而后勇,励精图治,内爱百姓,外敬诸侯,齐国大治。福本生于忧患,祸生于喜。

53、“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而“道”是道家的思想,两家是不同的学说,也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呈现的,但是两者殊途同归,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在告诉我们,找到适合当下的一个正确发展方式。

54、老子认为,人类万物,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相对的,皆有生死。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不灭。

55、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感悟:谦卑的人其实并非真的怯懦,正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才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有自知之明,才会越来越强大。能够认清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稳固长足发展。

56、《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57、而愚笨之人因为见识浅薄、能力有限而办不成事正常,但精明之人因为善于卖弄智巧,往往也会因为锋芒毕露招人忌恨,或者仰仗自己聪明总是过度以主观意识妄为因此带来灾祸,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58、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59、《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0、董仲舒在《竹林》篇中,对老子此言的解析,与韩非的解读如出一辙:

61、混沌分,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此之谓一生二。

62、这几句可以翻译为:

63、[帛书原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tè】。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64、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核心,在下一句之中体现,这句话叫做:“是谓其明”,意思就是说: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65、总之,对《老子》的理解,最透彻的,是道家经典《列子》、《淮南子》。

66、深知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是却持守着不知道对错愚钝无知的状态,甘心做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甘心做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这样与道相合的德行才不会出错。这样与道相合的德行才不会出错,才会恢复回归到无知无欲、没有善恶美丑无二元对立的境界中。

67、最典型的是《韩非子-杨权》,主旨是宣扬天赋君权。老子认为,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而韩非认为,君主就是道,臣民是万物。臣民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基于此,韩非子才提出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甚至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诛臣,焉有过?!

68、意思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可自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

69、任何一种不符合当下条件的方式都是错的,所以我们才说“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因为相对正确的,都是不以主观意识为标准,这才是可以我们可以行使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