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0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还流过甘、陕、黔、豫、浙、桂、闽、粤等8个省、自治区境内。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
2、共流经4种地形,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从黄河进入历史时期起.也就是说从今天能够推测出的时间或有史料记载以来,黄河从公元前二千年前流经太行山东麓,以后逐渐向东、向南摆动,到13世纪流经黄淮海平原的西缘,至此时,三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在黄淮海平原上扫了一遍,海河以南的黄淮海平原,到处都受到过黄河水沙的灌注与淤淀,对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过巨大影响.
4、黄河流经哪几个省
5、现在:最近几年污染严重、缺水。
6、科学家介绍,黄河在形成前,青藏高原及甘肃一带海拔很低,甘肃准平原上面有广布发达的内流水系,但各水系流向不同,陆海交界处在今天三门峡附近。距今160年左右,是地质构造巨变期,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条泱泱巨川,万溪汇聚奔腾汹涌,构成一条大河穿越峡谷,成为今天著名的祖国第二大河——黄河。
7、西藏巴彦喀拉山是发源地,经内蒙古流入中原地区
8、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9、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3000-5000米,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积石山、巴颜喀拉山。山地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
10、黄河一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
11、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12、长江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
13、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14、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5、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16、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17、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
18、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19、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000多年;
20、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
21、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地理原理就是由高原发源,黄河的发源地在青海,在很高的地方,一直往下流,所以人们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
22、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6%左右,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麻逊河和刚果河,相当于黄河水量的20倍。
23、扩展资料:
24、过去: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
25、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10'至41°50',东经95°53'至119°05'之间,东西横跨23个经度,南北纵越10个纬度。
26、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云南(云/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浙江(浙)、上海(沪)。
27、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28、长江流经那几个省市
29、共流经6种地形,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3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31、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流域来源于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了防止水害,两岸大堤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从桃花峪到入海口,流程768千米。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内,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是世界上著名的“悬河”,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一般3~5米。
32、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北纬3328',东经9108'),源头冰川未端海拔5400余米。
33、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中国一、二、三级阶梯,最后注入渤海,体现的是“不往低处流”的原理。
34、黄河长江流经哪几个省份及简称
35、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36、据说,在距今300万年前至160万年之间,青藏高原曾发生3次抬升,其中最强、最猛烈的抬升运动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抬升运动中跃出地面,其地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如果将时间尺度缩短,高原抬升和黄河形成经历了一个先是悄然而缓慢的陆地升高运动过程,然后突然山崩地裂,巨大陆地跃出地表,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
37、现在的黄河与过去的黄河无法北较,过去的黄河时常发洪水,黄泛区人民苦不堪言,如今的黄河河水清澈,水鸟横水,野鸭嬉戏,鱼翔浅底,引来无数垂钓爱好者流连忘返,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春游踏青的市民络绎不绝,徜徉在黄河两岸乐此不疲,兴盛至极。
38、早期黄河多经今河北入海,东汉时主持治河者王景根据地形高低,开辟了一条新的黄河水道,这条河道从今河南濮阳南开始东流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阳谷、莘县东、茌平南,东阿北,又东北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入海。从此至9世纪末的唐朝晚期,黄河出现了大约八百年相对稳定的时期
39、时间的区别,现在的黄河沙量明显减少,治河取得了显著效果
40、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流域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流域的地势从西到东呈三级阶梯下降。
4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黄河的河段长和流域面积,因泥沙淤积,河口延伸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42、—1855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43、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44、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包括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太行山山地。本区水土流失严重。
45、最明显的体现在含沙量上面,过去由于开垦少,植被要保护得比较好,含沙量低,而现在含沙量很高,随之而来的是河道的深浅也发生变化,然后径流量变化也很明显的下降了很多
46、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三个英国的国土面积。若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为79.4万平方公里。
47、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48、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49、黄河流经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
50、青海(青)、四川(川)、甘肃(甘/陇)、宁夏(宁)、内蒙古(蒙)、陕西(陕)、山西(晋)、河南(豫)、山东(鲁)。
51、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52、年4月1日起黄河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
53、中国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因而一般含沙量都较高,历史上经常泛滥决口,加之人工整治不当,河道变迁极其复杂。
54、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系以东直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以下。平原地势大体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南为淮河流域,北为海河流域。本区多处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