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句子有歧义属于什么【精选66句】

句子有歧义属于什么【精选66句】

时间:2024-08-02 22:34:41

1、结构混乱是指句子内部的结构不清晰,缺乏明确的主谓宾关系,或者主谓宾关系不正确。例如:“这个城市的环境污染很严重,这是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这个句子中,“这是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所导致的”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改为“这是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的”。

2、(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天然居宾馆前一站下车。(A、未到宾馆;B、过了宾馆;C、宾馆对面)

3、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4、句式杂糅和结构混乱都是语法错误,但它们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5、(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例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6、这段对话让人捧腹,但是里面蕴含着我们会话中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歧义。歧义现象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意义,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分析。

7、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8、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9、歧义: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而且有些会导致别人误解的词汇。歧义产生的原因:操作顺序或跟什么事物关联后的理解、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所指的时代或朝代不明确,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10、(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11、老师:我说你把妈妈叫过来。

12、(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13、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14、意思是对待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答案表示赞同,没有其他不同意见。

15、(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曾记否,我与你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A、我十来岁;B、你十来岁)

16、(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lái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lái时,表示“我想到了”。)

17、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18、(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19、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20、再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21、老师:叫一下妈妈。

22、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23、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也就是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24、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确定其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5、其次,分析这些词汇和短语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26、(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租”兼有施动和受动意义,因此可理解为: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7、句式杂糅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式混合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清。例如:“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农民,他写了很多关于农村生活的。”这个句子中,“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农民”和“他写了很多关于农村生活的”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该分别表达,但这里将它们杂糅在一起,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

28、解答歧义句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分析它们可能产生的不同意义。

29、停顿不明。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同或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可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这里涉及一个断句的问题。究竟是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还是“本月15日/前去报到”?如果换成“本月15日之前去报到”或者“本月15日去报到”,话就说清楚了。

30、(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这局棋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1、(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32、(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如:当他把钱还给张明时,他对他笑了笑。(A、他对张明笑了笑;B、张明对他笑了笑。)

33、总的来说,句式杂糅是将不同的句式混合在一起,而结构混乱是指句子内部的结构不清晰,这两种错误都会影响句子的表达和理解。

34、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但在当时语境中只利用其中一种含义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但不确定究竟在表达哪种意思。也就是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35、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36、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37、(4)“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38、(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9、学生:(无奈、软萌)妈妈。

40、学生:(疑惑、吃惊)啥?

41、意思是产生的理解和实际上的理解不一样

42、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43、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操作顺序或跟什么事物关联后的理解、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所指的时代或朝代不明确,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44、②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45、(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46、最后,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句子可能产生的不同意义,并选择最符合逻辑和语境的解释。在回答时,要确保解释清晰、准确,并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答案。

47、再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48、或者说以下对话

49、词语释义

50、再如:他的看不完。(A、他收藏的多,看不完;B、他写的多,看不完。)

51、再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52、(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53、再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54、句式杂糅,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种句式,表达有歧义。结构混乱是指结构缺乏逻辑性,是从文章整体布局上来说。

55、例如:对大家的批评。(A、对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56、(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

57、(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58、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59、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60、(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61、修饰不明。句子中的定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引起歧义。例:会议结束后,他和几个学校的校长合影留念。

62、比如,两个人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了两种不同的解答.谁也说服不了谁就产生了歧义

63、例: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停顿不当则成: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一个逗号,两结果截然不当

64、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65、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66、意思是没有别的意思,不会让人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