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女子”
2、近现代的学过西方逻辑学的学者们,在关键时候竟也率由旧章,不求甚解,满足于以讹传讹,笼而统之的把鄙视妇女和劳动人民的罪名强加在孔子头上。
3、而且卫灵公的圈子很乱,卫灵公还有一位男宠是宋国的公子朝。宋朝又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私通。私通就算了,这事还传得沸沸扬扬,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后来弥子瑕过气了,卫灵公又有了一位新的男宠雍渠。在这个背景下,卫灵公举办了一场大的盛会。一行马车招摇过市,卫灵公乘坐着马车在最前面,接着是孔子的车。卫灵公乐呵呵的坐在马车里面,左拥右抱,一位是他宠爱的夫人南子,打情骂俏;一位是他的男宠雍渠,满脸谄媚,眉飞色舞。路边百姓也都出来看热闹了,相比之下,后面孔子的车就有些冷清了。这时候的孔子已经六十多岁,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人物了,他怎么能够看得下这种场面呢?于是孔子当即甩下一句:
4、圣人通过長期的认知,总结出了妇人与小人难养的实践真知,一语道破女人同小人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现象。
5、古代男人是一妻多妾
6、这种偏面性认知是对女人和小人的认同感有了定性心的难养的总结。是先圣孔子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女人和小人的不满充耻。是时代背景下肯定。
7、孔子歧视部分女人和小人
8、君臣二人共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未尽,遂以其半遗君。灵公食而甘之,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9、历来争论最多的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女”,一个是“养”。还有一个最难的,就是说话的背景。
10、家产大多数是嫡长子继承
11、唯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2、孔子这句话,并不是指所有的女子和小人,而是指那些没有学习过道德仁义礼的人,这些人喜欢感情用事,疏于礼仪,所以难养,很难让她们高兴。
13、出处:春秋孔子的《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14、嫡长子生的孩子还是嫡长子一代一代都是嫡长子是为大宗或者正宗
15、妻生的第一个男孩叫嫡长子再生的叫次子
16、但从其含义分析,实则为特称命题,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说的“女人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而已。孔子所说的“女子”,并非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17、在周代社会里,“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阶级。《周易》爻辞里“小人”大多与“君子”对言,或者与“大人、大君、公”等对举。
18、“子”古义为孩子,此句“女子”即指女孩子。女孩应是“女子”的古本义,“女子”泛指妇女倒是后来的发展。
19、庶子生的孩子还是庶子一代一代都是庶子是为小宗或者小人
20、妾生的叫庶子
21、在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中是这样译的,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是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唯”字还可作句首的语气词用,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啊,女子和小人难养啊!”。这虽然不是一句陈述句,但明显的对事物有所判定,可视为全称命题。
22、三、“小人”
2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尊,远之则怨。用白话说就是。孔子说唯有和女人小孩子很难相处。对她好的话会恃宠而骄,不尊重你。对她不好的话,他就会埋怨你。这个度非常难把握。孔子说的女子小人应该是他的老婆和儿子。应该是孔子在家里受老婆孩子的气,没处诉苦,出来和学生们发发牢骚罢了。
24、“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下一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5、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孔老夫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
26、孔子(前551―前479),这里还牵扯到一个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经过卫国,在卫国停留数月。恰好,卫灵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性恋者,男宠弥子瑕与孔子的学生子路是连襟关系,因此孔子一行人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至于卫灵公和弥子瑕,都知道的著名的“分桃”典故就在这里,事情的原委如下:
27、唯女人难养也下一句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这句话而言,说明孔子的本性亦或是学识。因为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弟子与普通人交往、相处的基本法则。这句话的意思是:与人相处,不宜过近,不宜过远,否则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烦恼。
28、孔子是历史人物,虽然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从历史的高度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孔子毕竟也是生活在现实中,不能不接受当时现状的影响。孔子的名言名句,是根据当时的封建社会下,总结出来的。
29、译文:孔子说:“只有你这样的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了,就会看不惯你,疏远了,又会埋怨你。”
30、二、“养”字的古义
31、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32、古代“养”字除“养育、奉养”外,还有“调教、教育”义:
33、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西方人怎样怎么样”,难道所有的西方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吗?肯定是有区别的呀,其实说的只是某部分西方人。
34、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35、有人曾猜测,孔子在外流亡十四年,一次都不回家,成了一个真正“不回家的人”,他的夫人非常生气,几次来信责备他的无情无义,惹得孔子也顾不得情面,当着学生的面,大骂他的夫人与小人无异,离她远了,就没完没了地抱怨。这比较符合常理,但无法考证,只知道孔子跟他夫人离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