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既是对人们半月二十天来“忙年”成果的总结,又是大年初一团圆饭的一次预演。所以,人们对年夜饭格外重视,把它与大年初一的团圆饭一样看待。离乡的游子不论距离多远,都千方百计地往家赶,认为只有赶上吃除夕的年夜饭,才是真正的阖家团圆。
大年三十晚上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守岁,就是大家吃过晚饭后,围坐在一起饮酒谈天,通宵达旦不休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人们普遍认为守岁的意义在于通过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和聚饮不睡,来驱赶危害人类的怪兽“年”。通过守岁可以“驱祟”、辟邪、防病,故古人曾以抛洒、踩踏芝麻秆,给小孩儿压岁(祟)钱来驱赶邪祟,谋求平安。守岁至午夜时分新旧年份交替,人们通过辞旧迎新,期盼长辈健康长寿,希冀子孙孝敬老人、和睦家庭。
因而,千百年以来,我国人民一直很注重守岁活动。记得几十年前,我们这一代人很小的时候,吃过年夜饭以后,家里的大人们就在火炕上摆上一个炕桌或比较大的案板,摆上猪肚、猪耳、粉肠、酸辣白菜豆等几个凉菜冷盘,打开两瓶白酒,泡好一瓷壶茶水,放上两盘炒花生、醉枣或大红枣,家里的男性老人和年轻人围坐在桌边,一边说话一边喝酒。女性大人和孩子则依墙或靠窗散座在酒桌外围喝水、吃果,参与谈话。全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我们在参与或观察守岁的过程中,都能够准确地指明守岁对千千万万个家庭,在期盼、庆贺团圆、驱祟求安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守岁在化解和缓释家庭、邻里矛盾,和睦乡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潜在的重大意义。
在广大农村多少年以来,许多家庭矛盾或乡邻矛盾,都是在大年三十的守岁时间化解的。我国人民一直奉行“家和万事兴”的治家信条。分家另过的兄弟之间如果产生了矛盾,并且已经影响到两兄弟或两家庭之间的正常相处。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后,都希望化解矛盾的两兄弟,就会主动或由父母要求带上烟酒,前往父母的居所,在共同喝酒守岁的名目下,听从父母的批评、劝解,从此兄弟和好,大家庭和睦。
在邻里关系方面,多数人都信奉“远亲不如近邻”的基本原则。如果乡亲邻里之间产生了某种矛盾,双方又不愿意非常别扭地相处下去。有过错的一方就可能寻找一个让双方都能认可的长辈或受人尊敬的人出面,在大年三十晚饭后,在调解人家里或其它处所,过错方自带酒菜或承担费用,摆上一桌酒席,邀请几个双方接受的乡亲,在名义上的喝酒中劝解双方当事人放弃成见、相互宽容,当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这种“带上两瓶子酒”解决民间矛盾的独特民俗,恰到好处地利用当事人过大年求吉祥、盼平安的心理,以及当事人全年中最空闲的时间,由一方当事人或家族长辈、亲朋好友提议,平和的化解邻里矛盾,对于有效解决家族、乡邻矛盾,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和普遍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