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王焕之,是我国唐代的诗人。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所见的景象,以及面对美景所发出的感慨,全诗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自然哲理的传达融合的天衣无缝,是说理诗的代表之作。
2、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3、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4、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5、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10、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11、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登鹳雀楼
12、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1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14、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1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6、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向东而去,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于水天相连之处,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17、作者:李白(唐代)
18、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9、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
20、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21、(唐)崔颢
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24、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25、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26、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27、烟花三月下扬州。
28、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29、(9)江夏送友人
30、故人西辞黄鹤楼,
31、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32、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33、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34、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35、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36、作者:王之涣
37、(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38、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39、(6)送康太守
40、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41、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42、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43、(唐)白居易
44、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45、(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7、(4)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48、全诗共四句,登鹳雀楼的体裁是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五言四句。
49、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50、唐代·王之涣
51、登鹳雀楼
52、(1)黄鹤楼
5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4、《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55、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56、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57、君行采采莫相忘。
58、古诗全文如下:
59、(唐)贾岛
60、gūfānyuǎnyǐngbìkōngjìn
61、(7)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其二
62、(10)菩萨蛮·黄鹤楼
63、gùrénxīcíhuánghèlóu
6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65、(唐)刘禹锡
66、yānhuāsānyuèxiàyángzhōu
67、(5)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
6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9、(8)黄鹤楼
70、(唐)李白
71、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72、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73、《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74、(唐)孟浩然
75、孤帆远影碧空尽老朋友孟浩然,辞别昔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译文 我的老朋友就要辞别黄鹤楼,在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游扬州。小船的帆影已慢慢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滚滚长江水向天际奔流。 作品注释 (1)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3)烟花:指艳丽的春景。(4)尽:消失。(5)唯见:只见。(6)天际:天边。[1] 作品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画像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4][5]
76、作者:王之涣(唐代)
77、[唐]李白
78、(唐)王维
79、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80、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1、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8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