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崔颢(约公元704年-公元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4、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5、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6、参考地址:http://www.shici365.com/tangshisanbaishou/626.html
7、朝代:唐代
8、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9、登黄鹤楼这首古诗的作者并非李白,原文也没有黄鹤楼上黄鹤游一句,原文如下:
10、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1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2、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13、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朝代】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4、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5、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16、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17、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18、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19、崔灏《黄鹤楼》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0、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21、一代名胜黄鹤楼;
2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2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唐代·崔颢
26、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27、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李白
28、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29、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30、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31、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32、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33、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34、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35、关于力压全唐,评价来自于『沧浪诗话』:
36、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3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38、悠悠:久远的意思。
39、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0、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41、【登黄鹤楼评析】:
42、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43、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
44、此地空余黄鹤楼。
45、登黄鹤楼的的作者是诗人王之涣,古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6、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47、唐·崔颢
4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9、黄鹤楼/登黄鹤楼
50、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1、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52、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53、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54、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当他遍历山川归来后,视野大开,诗风变为雄浑自然,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其诗名虽大,现存诗仅42首,其中最出名的是《黄鹤楼》。传李白登黄鹤楼见其诗,也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5、单论崔颢的诗词成就和历史地位,那是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比的,但是就黄鹤楼这一首诗,却赢得力压全唐的评价,以此观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人不余欺也!
56、李白登黄鹤楼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本诗描写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
57、李白写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很多,下面列举几首:
58、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59、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60、我心中是崔颢的《黄鹤楼》:
61、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62、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63、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64、《登黄鹤楼》
6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66、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6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68、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69、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慷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曾想写诗,见到此诗佩服之至,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题上头。”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70、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71、作者:崔颢
72、这首《登金陵凤凰台》,第一句起首落了下乘,靠第二句『凤去台空』四字兜回,终究是露了点痕迹;而第二首《鹦鹉州》比之凤凰台又稍差,前面三句只当得黄鹤楼第一句,靠第四句挽回了诗仙的水平:
73、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74、【登黄鹤楼注解】:
75、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76、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77、“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78、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79、【登黄鹤楼韵译】:
80、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81、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82、江夏送友人李白
8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
84、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85、“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86、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87、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88、望黄鹤楼李白
89、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90、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91、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92、一定要朗读出来,方能得其全妙。这首诗浑然天成,朗朗上口,前四句一气呵成,意境幽远;后来紧接着『芳草萋萋』,又自然的引出最后两句的乡愁。
93、不是李白的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号称“唐人七律第一”,历代以来都被诗评家们评崇备至,还入选《唐诗三百首》,可谓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唐人七律名作之一。
94、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
95、传说诗仙李白也曾经登黄鹤楼,然后留下了两句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尽管这事后来也有人考证是附会,不过李白确实登黄鹤楼后没有赋诗,而是在其他地方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均为上品,但是比原作总觉得还差一口气。
96、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9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98、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99、昔人已乘黄鹤去的下一句是:此地空余黄鹤楼。
100、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101、“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10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03、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