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然后翠绿色涂柳叶,棕色涂出它的枝干,草丛和远处的树也涂上绿色,土黄色涂地面,远山用灰色涂;
2、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
4、诗配画也是儿童画的一种,只不过在儿童画的基础上配以古诗文字内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简简单单表现中国文化魅力所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诗和儿童图画搭配的文化韵味,使小学生更能轻而易举的记住古诗词。
5、创作背景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图片的话,您可以网上搜索村居绘画即可。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9、第二句对。绝句作者:杜甫(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11、学前的孩子背古诗词,不仅可以增进孩子对母语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强记忆力;同时语言和审美也会相应提高。
12、下面就可以涂色了,先给手抄报的背景涂深蓝色,地面涂黄色,大树涂棕色,树叶涂绿色。
13、再一条条描绘出它的枝叶,在空中随着风摆动,草丛中还有些小花;
14、首先在画面的左下角画上一位小男孩,男孩手里拿着一个盘子,正在大步先前走,脚下画上小草,右上角画上一轮明月。
15、作者介绍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7、⑷散学:放学。
18、再来给月亮涂黄色,人物头发涂黑色,盘子涂浅黄色,房子涂上黄色、蓝色和红色,书卷边框涂棕色。
19、再画远处层叠的山脉和稀疏的树木,还有一两户人家;
20、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21、《绝句》
22、⑶醉:迷醉,陶醉。
23、先画出一片草丛,画出柳树的枝干,柳树的枝干是参差不齐的;
24、最后,我们在边框中写上《古朗月行》古诗,漂亮的古朗月行古诗配画就完成了。
25、唐代:杜甫
26、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ω ̄=村居⑴·【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27、带诗词或短文的画叫手抄报。
28、顺着人物周围画上方形边框,在人物的背后画上一棵大树,底部画上地面和房子,中间画上一个书卷边框。
29、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0、虽然孩子有时会忘记之前背过的诗词,没关系,因为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并没有被删除,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被封存在心里。等到哪天,孩子遇到了某个风景,收获了某种心情,那些模糊的记忆就会迅速被唤醒,孩子忽然就明白了那首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