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大意:
2、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3、精彩赏析:
4、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5、潭面无风镜未磨。
6、《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嫦娥》
8、远上寒山石径斜,
9、【唐】李商隐
10、三衢道中
11、课文主题:
12、霜叶红于二月花。
13、《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前两句写景,”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14、孤帆一片日边来。
15、赠刘景文
16、江上秋风动客情。
17、【知】猜想。
18、字词解释:
19、天门中断楚江开,
20、湖光秋月两相和,
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2、【梧】梧桐树。
23、《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24、山色空蒙雨亦奇。
25、【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26、夜书所见
27、五、问题归纳:
28、答《山行》唐杜牧
29、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内容和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0、【宋】叶绍翁
3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2、白云生处有人家。
33、山行唐杜牧:山间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车下来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的枫林。
34、赠刘景文宋苏轼: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跟着枯萎了,要记住一年好景的成色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35、停车坐爱枫林晚,
36、《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7、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38、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39、作者介绍:
40、这三首古诗的共同之处在于所描绘的都是深秋时节的景色。三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行》描写了寒山、石径、人家、枫林、霜叶;《赠刘景文》描写的是荷、菊、橙、橘四种季节性景物;《夜书所见》则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篱落、灯火。三首诗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行》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和寂寞的心情。
41、一年好景君须记,
42、菊残犹有傲霜枝。
4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4、【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5、望天门山
4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7、【宋】苏轼
48、遥望洞庭山水翠,
49、知有儿童挑促织,
50、惠崇春江晚景
51、【橙黄橘绿】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5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3、《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54、淡妆浓抹总相宜。
55、《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6、【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57、【夜书】晚上写。
58、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59、【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60、【唐】刘禹锡
61、饮湖上初晴后雨
62、荷尽已无擎雨盖,
63、【篱落】篱笆。
6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5、两岸青山相对出,
66、《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7、《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68、《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 “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69、《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话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2、《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话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话文:4、《古朗月行》唐李白小识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白话文: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5、《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白话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70、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听着树叶飘动的声音,飘落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了家乡。
71、白银盘里一青螺。
72、《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7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74、《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7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76、《十五夜望月》
77、【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78、【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79、《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感触最深的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80、【唐】李白
8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82、欲把西湖比西子,
83、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84、【擎】举,向上托。
85、夜深篱落一灯明。
86、《霜月》
87、【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88、【正】最
89、宋叶绍翁
90、《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9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9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95、水光潋滟晴方好,
96、潇潇梧叶送寒声,
9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98、碧水东流至此回。
99、【唐】王建
100、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01、最是橙黄橘绿时。
102、诗人发自内心的什么的感叹,也就是说,对这种祖国的山水,这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界的变化,感到由衷的感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