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句二首》的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2、《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3、《江畔独步寻花》与《绝句二首》的相同之处:均是身在异乡时所作;不同之处是: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4、其二原文:
5、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6、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8、《绝句二首》
9、相同之处都是写的田园山村的景色,都是五言绝句。不同之处是江畔独步寻花,是具体四娘家花满蹊的实景描写。而绝句迟日江山丽,是更大范围内的春景描写,景色更广阔。
10、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11、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12、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1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4、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1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16、《江畔独步寻花》: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达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流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17、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18、⑷鸟:指江鸥。
19、后来他流落到了四川成都,得到了好友,当地节度使严武的大力帮忙,这才算安顿了下来,建了茅草屋,谋了个小官,心境也变好了。绝句二就是他这时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0、第二首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
21、——杜甫
22、扩展资料:
23、杜甫的前半生,是比较颠沛流离的,经历了安史之乱,更惨的是经常没有收入,一度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为生。
24、⑸花欲燃:花红似火。
2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堪称一流之作。
2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7、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8、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9、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0、《绝句二首其二》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之情。
31、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32、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33、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3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35、《绝句二首》创作背景:
36、此诗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
37、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8、《江畔独步寻花》创作背景:
39、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40、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41、《绝句二首》: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表达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42、古诗译文:
43、《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