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gèngshàngyīcénglóu
4、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感融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5、出自:登鹳雀楼
6、登鹳雀楼这首诗是诗人到山西运城永吉州蒲州镇游玩,到了鹳雀楼这里,被鹳雀楼的美景所吸引,一时兴起,挥笔写下这首千古诗句,这首诗是这样的: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欲穷千里目,
8、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1、更上一层楼
12、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3、王之涣〔唐代〕
14、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6、[唐]王之涣
17、注: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18、唐代·王之涣
19、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0、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2、yùqiónɡqiānlǐmù
23、鹳雀楼八月有关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4、huánɡhérùhǎiliú
25、绝句《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不是杜甫写的。
26、黄河入海流。
27、《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8、白日依山尽,
29、登鹳雀楼
30、báirìyīshānjìn
31、王之涣的佳作之一。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滚地向大海流去。此时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物都看在眼里,就要再登上一层楼,由第二层楼登上第三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作者在诗中前两句描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天空和远方的景物,仅用了十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句写出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3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