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2、把诗人后面的小土堆淙成棕色,柳树树干涂上深棕色,柳叶、小卓涂上各种绿色,黄河对岸的草丛也涂上澡绿色、浅绿色等颜色。5.黄河我们涂成土黄色,几座小山峰涂⊥谈橙色、棕色和浅绿色,将房屋涂成褐色,再结背景涂上颜色,最后写主题诗,简单的凉州词诗画就画好了!
3、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4、古诗凉州词的配图:《凉州词》全文: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5、作者:王之涣(唐)
6、第一步先在左下角画出一个正在吹笛子的诗人,在诗人的后方画一个小土堆。左上角画上粗壮的柳树树干,在柳树上垂下许多的柳枝。
7、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其用语如画家泼墨一样,只一笔就把边塞风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白云与黄河本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在诗人的笔下,它们就高兴地拉起手来。你看,汹涌澎湃的黄河此时竟然变成银色的丝带,而且不断地徐徐伸长,一直伸向那无数团银丝似的白云。这可不是强加于诗人的,诗中“上”这个动词,不就明明写出黄河徐徐流淌的样子吗?这种写法很特殊,就叫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艺术吧!请注意,诗的首句不仅自成一幅壮美苍茫的景象,同时还为第二句描写的意象展示了辽阔的背景。
8、首先在左下角画一个吹笛子的诗人,然后诗人后面画一棵柳树,再画上草地、小草以及黄河,在河对岸画上草丛山峰和房子。接着给诗人涂上颜色,黄河涂盛黄色,各插图涂上相应的颜色,最后写上主题诗,一幅凉州词诗画就画好啦。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一片孤城万仞山。
11、羌笛何须怨杨柳,
12、葡萄/美酒/夜光杯,
13、(唐)王翰
14、作者:王之涣
15、补充画好诗人脚下的土地,上面画出一些小草。把黄河的轮廓绘出来,河对面我们画上草丛、小山峰,山峰后面再画上一些房子。
1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8、(唐)王之涣
19、“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20、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2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背景:“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作者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22、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23、凉州词二首·其一
24、黄河/远上/白云间,
25、凉州词的节奏划分为:
26、一片/孤城/万仞山。
27、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28、七言律诗的断句一般都遵循着2,2,3这样的断句方式;如果是五言绝句,则一般依据2,3这样的断句方式来进行节奏划分。
29、春风不度玉门关。
30、醉卧/沙场/君莫笑,
31、绘制苍茫而雄伟的景象,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3、春风/不度/玉门关。
34、下面开始涂颜色,给诗人的头发涂上棕色,衣服涂黄色,橙色,然后加深阴影颜色。笛子和一部分的小草涂上绿色,地面涂上浅黄色。
35、凉州词二首
36、羌笛/何须/怨杨柳,
37、古来/征战/几人回?
38、《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9、欲饮/琵琶/马上催。
40、黄河远上白云间,
4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