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知已的,知已是什么呢?一般都是异性知已,男女之间真的有纯洁的友情吗?这一点就不得知了,知已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它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进一步便是爱人,退一步便是陌生人。这种分寸不好把握,因为你想对知已诉说心事的时候,往往就是生活中遇到了烦恼的时候,人在痛苦悲伤时候是最无助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面对那个知你,懂你的人,你的心是不设防的,也最容易被感动。也许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知已变为爱人,友情便过渡为爱情。
2、爱情是没有道理,争执到最后道理清楚了,感情却是没了,用理性的法则去驾驭感性,结果恐怕只有冷冰冰的无情。两个人的事,不用太明白,度自己把握,每人心中自有分寸。
3、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作者:于丹
4、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潜质改变自我。于丹
5、品格能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弗·桑德斯
6、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7、夜间会车要谨慎,远光近光有分寸。
8、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9、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不断进取,才会有“柳暗花明”之喜。
10、答: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宁可装穷也不要显耀财富。不要总把自己与别人比,做个最好的自己!没有舍就没有得,今天所付出的,明天可能会加倍回报给你…如果没人认可你,那就自己认可自己。
11、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12、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13、把握言与行的分寸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该多讲时大胆放言,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该少讲时,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奉行沉默是金,三缄其口。作者:董思阳
14、什么时候也不要放下期望,越是险恶的环境越要燃起期望的意志。
15、鬼谷子:懂得把握分寸,是人生最大智慧
16、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17、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18、不要不顾分寸地开玩笑,否则会引起冲突,招来祸害。
19、做人要把握分寸;做事,要掌控尺度。做人,要心无边,行有度;做事,要进有招,退有术。有些事,你看到了并非看清了,看清了并非看懂了,看懂了并非看穿了,看穿了并非看开了。
20、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21、过分恭维别人等于是贱卖自己的人格。赞美别人也要把握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
22、《庄子》里面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
23、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4、有财富的人追求优裕的生活,有智慧的人追求优质的生活。
25、人生物语之一汽车:承载的是责任也是使命。火车:只有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才不会发生意外。钉子:攻击对方,成就自己。尺子:把握分寸尽己所能,容不得半点马虎。蜡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闹钟:克服懒惰,以身示范。
26、爱情有如芥末,可以吃的很爽也可以呛到流泪,关键是看在吃的人,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出处:芥末
27、懂得分寸是智者,把握分寸,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恰到好处而不过”。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分寸,都要讲分寸,为人处事更要把握分寸。
28、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29、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30、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31、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32、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33、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4、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35、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36、爱情是自私的,容不得他人参与。而友情却博大与包容,亲情若融入爱情与友情的共性,那就是真善美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与人之间又出现了“第四类感情”,它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之外,介于爱与喜欢之间的一种感情,亦即比爱情少一点,比友情多一点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感情通常存在于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邻里之间的男女之中,他和她之间只打算相互关注、互不干扰家庭,也就是说,二人的关系像两条平行线。不过其中的分寸,他(她)很难把握,总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二人明知这种感情不可能有他(她)所期望的结果,却谁也不肯首先放弃,于是乎这两条平行线越走越近,只有靠理智加以控制才不至于相交。试问,处于这种感情的男女,能否抵挡得住男女之间的吸引呢?
37、小时侯,幸福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幸福的事。
38、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39、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40、面对进步,如果一味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就会降低甚至丧失斗志,最终由“进”变“退”;面对“退”境,如果我们坦然面对,保持一颗平常心。
41、进退相隔不过是分寸的把握,人生苦短不过迂回之间。
42、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43、我们总是把别人安抚得太好,轮到自己就失了分寸。
44、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45、其实什么是老师呢,我有一个学生,她给我的一个小礼物让我明白什么是老师。 一个小女孩,她在军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给我做了一幅礼物,因为她想赶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她是自己一针一针地绣了一幅小小的十字绣,然后放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给了我。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看明白,看到里面绣的是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然后底下有一个鼻涕兮兮的小脏孩,然后举胳膊,她抓着那个小孩的胳膊。我还问这个女孩,我说哎呀,她干什么,是给他打预防针吗?然后那个小女孩就笑了,说你自己看吧,她就走了。 后来我从那个玻璃罩子抠出来一封信,叠得小小的,那封信里她给我讲,她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那么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一直想要寻找为他缝补翅膀的人。 这就需要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还记起天空,她说我遇到你其实就是遇到了一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其实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一种解释。
46、孝顺父母。不只是嘴上说说,即使多打几个电话也是很好的。
47、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48、好事多磨,好人难做,但正因为难做,好人才弥足珍贵;
49、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50、认清自我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51、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52、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陆九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集》,《语录》)象山先生也遵守了这一条,平生的著作并不多,而且他揭示一个很深的道理。 宋明理学家一直以孔孟传人自居,一般来说他们对汉代以来的诸家注释都保留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宋学与汉学两派。汉学以训诂考证,字句解释为主;宋学以阐发义理为主,也就是性命之学。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就是自己继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经”,就是借六经阐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就有,每个人对于六经的解释都不同,只不过是自己个人的见解,至于六经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数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以及朱熹等他们对六经的注释都是在阐发自己的思想。前几天,有友撰文说“理”原意并非是宋明理学家说的那样,我看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用“理”也不是没有根源的,将这个根源用自己的思想加以解释,就名正言顺了。 孔子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他的这句话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强调的是他一贯的主张,在他的看来,古老的文明是很值得人来学习,而且古老文明博大精深,无容置疑。如果人们认为它已经过时或是什么,那是他没有理解,没有体悟到。实际上,孔子不是真的“述而不作”,而是既“述”,又“作”的,他发展了西周以来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尤其是对“仁”与“礼”的阐发,从自己身上显示的人生境界等等,都是自己思想的反映,可以说是来源于古老文明,但又不同于古老文明。从这个意义是说,“信而好古”就是“六经注我”,“述而不作”也就是一定意义的“我注六经”了。 清儒戴震说:“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戴震文集·与方希原书》)戴震的注释也未尽是制数与义理结合的,他的名著《孟子字义疏证》,就是对《孟子》一书注释,实际上他并没有按照孟子的意思来说的。他是借此来批判程朱理学的,他的批判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等有关系的。我前不久,看了侯文正先生的《傅山传》,其中就说到傅山对理学的批判,但是傅山与孙奇峰老先生的话很是佩服,由此可见社会风气对一个人认识的影响,实际上傅山是不懂程朱的。大抵千人言,万人说,以假为正,人们也就不相信了,于是知道的不知道都来批判,如同现在一样。戴震不同,他是深通程朱的,对理欲的说法和理在事中的学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他提出自己对理、善、性、仁、义、礼、智、信、诚、道等看法,也是借题发挥而已。汤一介先生1998年提出在中国建立“解释学”,实质上也就是古典哲学与现代化的结合,要使古典哲学发挥它积极的一面,对人们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我在论坛上看到很多网友讨厌说中国哲学老是往道德上讲。我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例如儒家,按照这个哲学的意义来说,就是先要人修身养性,先内圣,后外王。事功方面,主要是从政,也包括科学研究等的。它不排斥农耕,科学的创新,而它认为人是有定位,什么人做什么事。“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在儒家学者的注释来讲他们注重的就是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注有个界定就是道德上的注释,有时代的结合,现代新儒家,大多是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们注重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但也注重中国哲学的道德人生境界哲学。各家都讲“道”,这个“道”的共同的东西,就是要自己自觉地遵守一定的准则,在遵守这些准则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历代的儒家大师都对六经有解释,他们的解释都有个标准,就是道德精神。 我前不久,写了《安身立命之所》、《涵养须敬用,进学在致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存天理,灭人欲》等,实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自我解释。回想起以前的事,想想现在,以及自己三年来的学习心得也就有了这些几个帖子了。在我看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有内在关系的,学习六经,从中体会其中的道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六经注我”,在不断的学习认识中形成自己认识,也就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过程,就是“我注六经”,二者是紧密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