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工所误说,出自《西京杂记》,虚构了画师毛延寿一角,把汉元帝损得一塌糊涂,"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宫女们为了出人头地,纷纷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结果别人画像都很美,都被皇帝临幸了,没王昭君什么事。然后故事就顺溜了,呼韩邪过来讨老婆,汉元帝按图索骥,选了画得不好看的宫女,送行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儿,又不能反悔,肠子都悔青了,回来就拿毛延寿等人开刀,致使"京师画工,于是差希。"
2、【出塞的大意是什么意思】师:是啊,战士们戍守边关不能回去,他们十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那么反过来,家乡的亲人呢?
3、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4、出塞古诗的意思: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只要有飞将军李广守卫在龙城(边塞),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5、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6、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7、(注释) 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抒发自己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圆满地完成了全诗的主旨。全诗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感情深沉,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令人常读常新。
8、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9、生: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人。
10、前半段是可信的,后边纯属写小说编故事。
11、从天真可爱的孩子口中念出来,就应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12、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想和蜻蜓姐姐做朋友的话,就动动手指在文章的右下角留言告诉蜻蜓姐姐你的答案吧~蜻蜓姐姐会抽取留言点赞量的前三名送上蜻蜓姐姐的签名照哦~
14、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5、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6、出处:唐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8、《出塞(其一)》,整首诗的大意是说:自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兵却没能回来。如果卫青、李广这样英勇的将军还活着,一定不会让敌人的军队跨过阴山。
19、秦代的月亮与汉代的边关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
20、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出塞》为乐府《横吹曲》旧题,多写军旅征戍。原作二首,此其一。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写下这首铿锵有力的诗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
21、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22、不教:不叫,不让。
23、(指名说):只要汉朝将领李广在,就不会让匈奴骑兵越过阴山。
2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5、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谢谢!)
26、(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7、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8、e.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29、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30、身处边塞的王昌龄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一轮明月?明月之中又蕴含了怎样的秘密?要想理解其中深意,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古诗词中的“明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写到明月的诗句?生举手发言,说自己积累有关明月的诗句。
31、师:是的,家中的亲人如此的思念,如此的呼唤,唤回自己的儿子,丈夫、亲人了吗?
32、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33、如果有时间,请你把这些词意抄写在古诗中,加上想象当时的场景,试着先自己理解一下全诗的主要内容吧!(全诗译文: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如果现在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34、关注伯乐名师说,和孩子共同进步。
35、不教:不让,教是让的意思。
36、《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37、【出塞的大意是什么意思】“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38、颂诗人(PPT出示课文插图)
39、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40、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41、(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4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
43、《出塞》这首诗描写了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叹息。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配合意愿,期望有“龙城飞将”呈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魄力流通,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44、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45、师:是的,他们盼望良将带领他们一起保家卫国。板书保家国
46、教学目标: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47、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二两句。(生齐读)
48、其实元底并不是惧怕匈奴而是因为元帝时期,汉朝实力与汉武帝时相比已经大大衰退了,虽然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顺,但是匈奴仍然是汉朝一大边患,而汉朝此时也没有实力在发起像霍去病,卫青统帅的对匈奴的大反击,所以,汉元帝只有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以稳定匈奴。
49、(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两句,其实是难点。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我理解——老师疏解难点——理解明月意象——角色代入——体会情感,多次反复读,让学生不仅明白了难解的诗句意思,对于其中表达的情感,也水到渠成的理解到位了。)
50、师:读了这么多遍,你们知道古诗的意思吗?为了帮助你们更了解这首古诗,老师特地制作了一个解诗锦囊,请大家借助老师的锦囊和书上的注释,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塞》。限时3分钟。
51、文学家宣泄情感,二也。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蔡邕。
52、默写古诗。学习单默写。
5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54、师:在这个时候,你还觉得这首诗有悲凉之感吗?(没有)
55、(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6、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57、品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8、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体现了墨客盼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存。墨客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情形。“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明白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织利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墨客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不停未间歇过,突出了工夫的久远。
59、小组合作,讨论古诗大意。
60、历史上的“昭君出塞”:真的没那么传奇"昭君出塞"时,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国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灭了郅支单于,朝野集体牛哄哄的,呼韩邪却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来的,哪有和亲的必要?然则王昭君的故事还是名留青史,成了传奇,这又是为何?
61、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62、师:同学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将边塞诗写得如此气势豪迈、慷慨激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诗人王昌龄的神秘面纱。(出示诗人简介)指名读
63、(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张口读诗,是学诗的第一步,是理解诗、感悟诗的前提。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先把诗正确,读熟悉,并用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诗有激情。老师前如其分的点评让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领悟,去生疑,为进一步的理解蓄势。)
64、(师生一起复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接下来的教学最好能基本体现这个学习思路,不要此时说一套,实际教学程序做的又是另一套。)
65、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6、(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67、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68、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
69、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70、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1、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72、(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3、互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74、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75、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76、了解“飞将”:李广典故
77、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78、同学们,今天的古诗诵读就到这里了,现在你能充分理解这首诗、了解诗人王昌龄了吗?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疫情,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
79、(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80、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8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82、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
83、王昭君出嫁,是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五月,汉元帝病逝了。以此可见,作为普通宫女的她,见不到皇帝也属正常,跟画工没关系,更不会自愿请行,朝廷"外交"事务传达不到她这一级。合理的推测是,因为她姓王,勉强可与皇后王政君连宗,身份可以尊贵一些,所以选择了她。
84、胡马:指骚扰大唐帝国的侵略者。
85、预设一:真的吗?我们来看看后两句诗。
86、是啊,你们都体会到了,假如这些诗句由这些亲人们来写,又会怎么写呢?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遥对边关,吟到——全班齐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部分学生反映到:应该是“儿”未还)
87、实际上,汉元帝龙体一直欠安,年轻的时候就不好,有个外戚叫张博,写信给朋友说:"陛下春秋未满发齿堕落"。想想看,身体这么差劲,女色上如果不加节制,那还了得?性格上,他"柔仁好儒",当皇帝也许不称职,当丈夫还是不错的,体现在用情上,比较专平生喜欢的女子屈指可数。
88、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89、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9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1、注意节奏感,加强语气停顿的指导。
92、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
93、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94、师:很显然,这轮明月,万古未变,一直照耀着边关,见证着边关的沧桑历史。
95、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96、《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97、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98、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99、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一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100、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