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豆蔻是指女孩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常用以比喻少女。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2、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行束发插簪的仪式称为「笄礼」。从此以后视为成年,可以婚嫁。
3、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
4、其他年龄的表示:1、襁褓:不满周岁;2、孩提:二三岁;3、始龀(chen)七八岁;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
5、古代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总角是指幼年的儿童,垂髫也指儿童幼年;豆蔻是指女孩十三四岁;束发指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6、成长礼是孩子成长的界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通过集体庆祝十岁生日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未来的责任
7、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9、这个典故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人郑玄解释:“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两边合起来解释就是,女孩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及笄”,及笄是用笄束好头发,代表这个女子可以许配人家了。
10、女子年满15岁叫及笄,18岁是成年
11、这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
12、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13、人生教育四大礼俗是开笔礼、成长礼、成童礼、成人礼
1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笄者就位
16、及笄礼是指在古代时候,女生满15岁,也就成年了,年已及笄,也就是指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所以会有为女子举行的及笄礼,那么古代时候及笄礼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每一步都会有很多的讲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7、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一般来说冠礼在男子20岁,笄礼在女子15岁举行。
18、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意思是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原本是古武舞名。
19、古语的年龄段:
20、及笄是要举行笄礼的,这是汉族女孩子的成人礼,也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就是指簪子。从周代就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笄礼。一般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没嫁出去,在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它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还对每一个即将成人的青年有鼓舞和祝福的意义。
21、“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
22、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23、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24、笄礼冠服,用冠笄、褙子。将笄者初服,双紒、衫子。
25、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26、及笄之年是十五岁。
27、其实在古代成年的意思也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了。父母在这时候就广撒网,替自己的儿子找一位身份地位都不错的女子,但这指的是家境很好的人家,贫苦人家也没有多重视。
28、古代的10岁孩子过生日会有一系列的运作,大概就是从早上的礼仪到下午的开餐,如果是有钱人家还会举办盛大的宴席。
29、及笄和将笄是古代表示不同年龄的词语,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将笄之年是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30、答:指女子。古代女子满15岁要用笄束发,所以说女子15周岁为及笄。及笄之后就代表女子可以出嫁了。
31、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笄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32、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
33、古代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34、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35、“舞象之年”出自于《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36、男子及笄之年是15岁,也称为束发,舞象之年,成童。笄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是指到束发年龄,该谈婚论嫁了。说到古人也够令人同情,十五六岁正是上学的年令,自已还顾不上自己,就由父母包办结婚生子。现在十五六岁还上初高中,还在父母前耍赖呢。
37、成童礼”是古代中国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出自《礼记》中记载的:“成童,舞象,学射御。”意指“告别童年,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目的在于“知晓父母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
38、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古代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
39、总角是指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40、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41、意在“年龄稍大的儿童,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此礼失之数百年,2006年4月5日,由申自强首行于郑州11中北校初一年级。
42、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43、古代男子十八岁可以称之为“舞象之年”,而不能叫做“弱冠”,因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才能称为“弱冠”,并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后世将“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44、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45、“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
46、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47、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48、岁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49、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50、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节日。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51、成长礼,是孩子成长的界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通过集体庆祝十岁生日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未来的责任。
52、古代十岁成长礼叫成童礼。
53、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
54、对于当今中国人,成人礼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55、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古代15岁成童,行此礼。意在“年龄稍大的儿童,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
56、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57、就是正宾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58、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59、古语有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不同的年岁有不同的称呼也该有不同的作为和思想,其实这遵循了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代表了在这一时间段所要经历的事情也会有所不同。
60、《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当时的父母很重视男孩子的成人礼。
61、古代女子十五岁岁行笄礼
62、在孩童成长的分化时期,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适合10岁左右的孩童过生日或重大节日时举行。生日,顾名思义,就是出生的日子。这一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幸运的,所以,这一天被称为“生辰”或者“寿诞”。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甚至不亚于一些传统的节日。所以,要有所讲究,要认真过好生日。
63、宋朝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
64、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
65、古代的男子18岁就要行冠礼,冠礼是汉族的一种为男子举办的成年礼。但其实古代的男子一般在二十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
66、古代时候女子年满15岁结发,就可以到结婚年龄了。
67、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68、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
69、古代的女子16岁称为笄礼,现代的女子18岁成年。
70、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满十五周岁的时候,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71、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72、《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