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说说文案 > 屈原名句精选精选27句

屈原名句精选精选27句

时间:2024-11-20 22:39:50

1、《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2、写作风格:

3、屈原作品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与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话传说素材,感情激越,热烈奔放,多写个人情志与想像,想像丰富,善用比兴与夸张手法。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屈原的千古名句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的语言形式。《离骚》的语言精炼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虚词、双声、叠韵等。

9、吟诵屈原悲叹民生不兴的诗句

10、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11、美人迟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2、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13、屈原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4、屈原作为一代文豪,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新诗体——楚辞,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离骚》。

15、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6、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屈原的千古名句

17、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18、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离骚》,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可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20、结合上下文,整句的意思是: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21、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屈原的千古名句

2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屈原的千古名句

25、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用在学习上是很恰当的。

2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屈原的千古名句

27、典故出处:屈原《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