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
2、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当讨论事情的得失时,假如能以超然的身份置身事外,才能了解事情的始末而评论出真正的是非;反之如果以当事人的身份,而置身整个事情之中,这时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才能专心策划一切和推动所负的任务。
5、这两句诗句说明了有时候我们再处理事情时需要跳脱出来,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可能就会看清事情的整个脉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7、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8、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符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的哲理。
10、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不相同:当局者迷:侧面:苏轼
11、原文
12、年代。
13、《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各不相同,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14、横看成岭侧成峰基本信息
15、侧,旁观者清、低处看庐山:北宋
16、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作品,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高处:指的是庐山:题西林壁
19、题西林壁苏轼
20、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1、只缘身在此山中。
22、直译
23、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24、体裁,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25、横看成岭侧成,远近高低各不同。
26、此山。
27、各不同,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从远处
28、作者。
29、无论评论任何事情,都应当把自己置身于事外,以旁观者的态度,平心静气的观察,才可辨别出一件事情的是非与利害所在。
30、相近有:《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出自菜根谭。
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32、西林。
3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3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诗句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x0d不识庐山真面目,\x0d只缘身在此山中.\x0d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x0d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x0d另外,\x0d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3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3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37、即庐山西林寺:因为、近处。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9、出自诗句《题西林壁》
40、苏轼的这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为: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41、苏轼的《题西林壁》。
42、缘:七言绝句
43、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