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2、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他所在的时代,战国还没有开始,而且孔子也没有上过战场打过战!
3、适逢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开战,老将廉颇采取守势,秦军无可奈何。
4、古代情报工作产生于人类之间的战争。孙子说过:“兵者,诡道也”,要想获得战争的胜利,就需要“知已知彼”。如何“知已知彼”?自然需要取得已方和彼方的大量情报,掌握对方的一切情况,也就是是战时关于敌情的任何报告,都是情报的范畴。
5、经济基础能决定军事发展,这个道理在当下世界也是适用的,没有GDP,就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更强的作战力量。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成为了当时的天下霸主,而推动变法的李哩、西门豹等人,他们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是放在经济发展上面,比如兴修水利等。
6、一边需要人来应付越发频繁的战斗,一边人口却没有增长。这种时候不杀人,并不完全是礼仪和人道,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人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各诸侯国都需要人口来发展,所以当时礼仪中的部分规范是为了有一种共赢的局面,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需要人口来支撑的,而不论是哪个诸侯国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7、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8、《孙子兵法》内容浩大,不仅有用兵打仗的方法,对情报工作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孙子提到战争要“谋攻”、要知“军形”,晓“兵势”,查“虚实”,这些都离不开情报工作。对于情报工作,孙子提出了“五间”和“动敌”的理论体系,阐述了情报战的原则、方法,强调了军事情报保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他在《用间篇》中,阐述了古代情报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情报的基础。
9、有钱了就得有先进的武器,不然拿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发展成果?春秋时期主要以青铜制武器为主,待到战国时期,铁制武器实际上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从青铜到铁是一种质的变化,青铜制武器虽然发展时间长,技术比较成熟,但是问题也很突出,首先是铜矿,铜矿远没有铁矿丰富,而且铜矿的开采比铜矿要困难。
10、春秋时期受诸多方面影响,诸侯国们还能遵守既定规则。但是随着农业和冶金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用来打仗的武器都变得更加先进了,工具好,粮食的生产效率就会提升,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粮食增加了,各诸侯国就能拥有更多的人,人多了也就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当大家都练出了肌肉的时候,可不得开始秀了?怎么秀?一条路,打仗!当一门心思都是打仗的时候,那些约束打仗的礼仪规范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大家也就弃之不顾了。自此以后,战斗是越来越残酷!
11、经济方面的因素:春秋后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事情都来了,这两起事件都是与周礼不合的,但是周天子没有谴责当事人,反而给了他们名正言顺的台阶下,这就成了诸侯混战的引子了,既然周天子本人都不再坚守周礼,诸侯们又何必较真?从表面看是这两事件的原因,仔细了解相关历史后,会发现这是由诸侯国的生产力决定的。
12、战国时期是情报思想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的《六韬》,成书于战国末期,它第一个提出了情报侦察技术、保密技术、情报部门的组成及谍报活动方式等,是最早的情报百科全书。《六韬》主张构建面向全国的情报体系,通过获取敌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及战争策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洞察敌方意图,提出了“先料敌而后动”的见解。同时《六韬》还强调要注意情报的保密工作,提出了反情报思想。
13、战国时期打仗的礼仪,要根据《周礼》的记载,双方之间要有义气,而不能搞偷袭之类的。
14、战国名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聪明伶俐,和别人说起兵法策略,总是说的头头是道,没人能辨论过他。可是赵奢却知道赵括并不适合带兵打仗。
15、战斗武器方面的因素:
16、战国孔子有没有打过战,很怕死,美其名曰君子不立于危强之下。
17、李靖
18、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兵家、纵横家、杂家和阴阳对情报都极为重视,《孙子兵法》将情报分为"乡、内、反、死、生"五种,指出情报工作是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克敌胜敌的法宝。
19、“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0、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重视打仗的礼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诸侯国都以谋士居多,而善于打仗的人少。像孙膑’庞涓这样的军事家,在战国时才逐渐登上政治重要舞台。春秋时期,更多的是管仲这样的谋略家。
21、在当时打仗要遵循的礼仪很多,“不斩来使、不以隘阻、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这些规则在春秋时期绝大部分时期被严格遵守。
22、《孙子兵法》最早提出了情报理论,随后的《六韬》又极大地丰富了情报的实践方法,包括情报侦察方法、情报传递方法、情报分析以及利用虚假情报进行战略欺骗和战术欺骗的方法,是古代情报实践的指南,囊括了人类有史以来情报的实战策略。
23、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是指拥有天险,打仗时地形适合防御或进攻。中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边境防御,多用于抵抗外族入侵,其二是中原内地,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经之所。
24、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25、结果马谡到街亭后将大军驻扎在山上,导致街亭要道只有几千军士驻守。司马懿大军将山上四面围困,并砍伐树木设置隔离带。马谡大军冲不下来,魏军放火烧山,马谡大败。街亭重镇因此失守,北伐不得不无疾而终!
26、古代军事情报理论
27、兵家必争的险关:
28、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人口和粮食两方面,春秋时期,生产资料较少,生产工具较为落后,导致生产力上不来,也就没有更多的粮食来养活更多的人。再加上自从平王东迁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军事战争也是越来越频繁,只要打仗,就算是春秋时期的战争,都会让人口减少的。据史料所载,整个春秋时期下来,人口竟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增长。
29、秦王就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领兵。赵王上当了,把廉颇调回让赵括指挥大军。赵括轻率主动出击,被秦军包围,兵败身死。
30、战国时期,一名叫赵括的将领饱读兵法古书,没有实战经验,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脱离实际,被打得溃不成军。
31、剑门关,古称天下雄关,为蜀道中最险要的关口。剑门72峰,高大险峻,关的两侧是青石峭壁,只中间有50公分宽,2公里长的一条孔道,公路恰从其中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是川蜀的北大门,三国后期,曹魏派钟会、邓艾攻蜀,虽然汉中失守,姜维却利用剑门关天险将钟会大军阻挡不能前进一步。北宋初期,为灭后蜀,剑门关久攻不下,最后绕道伏击,才使剑门关失守,后蜀被灭。剑门关不失,可保川蜀无虞。
32、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33、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都丰富了起来,人们有更多的可耕地进行耕作,也有了更先进的农具来提高工作效率。粮食产量随之也得到提升,进而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这些多出来的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
34、情报指的是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多带机密性质,常指利用一切手段获得的获得的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35、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36、《管子》是中国古代情报工作的思想集大成者,它将情报工作浓缩为“知形”、“知能”、“知意”的,“三知”理论体系,并对情报的质量和情报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情报归纳敌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八个方面,形成了综合性的情报侦察与分析思想,强调战争决策需要随时关注和跟踪敌情变化,将情报与军事活动的关系上升到了哲学认知论的层面。
37、唐朝的《李卫公问对》用唐太宗与李靖君臣对话的形式来阐述李靖的军事思想,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情报工作理念。李靖认为“知己知彼”的关键是得知敌方的战略意图、作战决心、战斗实力以及斗志,强调“彼情”与“我情”的对奕关系,强调将敌我双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做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这说明唐代的情报工作已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观,情报工作也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38、孔子是公元前551年的人,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期开始。孔子所生活的年代,距离战国时期差不多还有120年的时间,他怎么可能到战国的时候打仗!
39、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40、中原是古代战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今河南、湖广等地。故有成语逐鹿中原之说。
41、情报工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存在依靠口耳相传、结绳刻木和烽火等形式传递情报的情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出现了以书面形式记载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出土的甲骨文、钟鼎文、竹简书上,都有记载关于天气、节令、物候方面的信息,它们就是远古时代带着情报意义的文献资料。
42、另外,学过化学的应该都了解,铜的熔点比铁高,那么在冶炼的时候,铜就会比铁难,而且光铜还不行,得加点其它金属,形成青铜这种合金。可就算是合金,硬度还是不如铁。武器先进了,力量也就更足了,军事战斗也就更残酷了。
43、春秋后期开始的。原因是:
44、诸葛亮帅军北伐,被司马懿奇兵所阻,手下将领均被派出应敌。最后街亭重地无人把守,思虑良久,安排马谡守街亭。临行前再三考校马谡兵法,马谡应对如流。于是便委以重任。
45、函谷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六国多次合纵抗秦,都被阻挡在函谷关外。刘邦守关拒项羽,可以说汉代之前,函谷关就是关中的门户,函谷关不失,关中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