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种酒醉: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把喝酒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冒险!如梦令·常记···
2、第二种酒醉:孤单寂寞冷唯有一醉解千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
3、第三种酒醉:青春短暂不醉何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4、少妇时代酒是相思泪。象巜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如梦令》中写浓睡不消残酒用酒这句词,写词人与丈夫分别后的惆怅、相思、孤独只好用酒来化解。
5、饮酒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饮酒》诗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副归隐农村的生活画面,营造出一种自然、平和、清素、淡雅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崇尚真实自然,追求独立自由,坚决不与官场同流合汚的思想感情,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8、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9、行路难•李白
10、晚年后酒是扫愁酒。晚年时期丈夫离世,她非常悲痛,而面对山河破碎,她说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丽诗句。象巜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不管是浓酒淡酒都难解她心中的痛苦虽痛苦。
1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2、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13、从李清照词中的酒可以体会到她的酸甜悲喜。
14、有时候,也有相处友好的农民朋友来访。这些农民朋友,质朴自然,诚恳淳厚,没有虚情假意的繁文缛节和什么讲究,乘兴而来,尽兴而散。这不!刚刚天亮,主人还未起床,就有一位,满怀美好的心情,携酒而来探望。惹得主人连衣服也没有穿好就急忙前去开门迎接。朋友见他衣服褴褛,茅檐简陋,生活毕竟不如官家的钟鸣鼎食,有些寒伧,便好心劝他凭自有的优越条件,反回官场,过锦衣玉食房屋巍峨的生活,不要管什么清浊,先把自已的日子过好。他诚恳的感谢朋友的一片好意,但想到返回污浊官场,岂不是迷失了自已?对客人说:咱们就且饮酒共乐吧,官场我是坚决不去的。于是与友把酒言欢,其乐无穷。
15、答:
16、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17、他的《饮酒》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内容描写归隐农村的耕读生活,抒发澹泊的情怀,寄寓很深的人生感慨。
18、只喝饮料,领导不要。
19、酒不醉而人自醉。
20、根据题主的题意,这里我就其《饮酒》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作答:
21、辣酒涮牙,啤酒当茶。
22、在远离朝廷官场都市的偏远地带,山青水秀,有一座建造简陋的茅舍,有田数亩,环绕其间。庭院稍然独立,毫无尘嚣、车马滋扰,十分清静。庭院内外,房前屋后,栽种着以菊花居多的各种花草树木。这里居住着夫妻两人及五、六个孩子。一家人温饱自足,出出进进,说说笑笑,恬适自得,其乐融融。
23、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2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27、少女时代酒是快乐的。象《如梦令》常记溪亨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展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自由自在的生活片段。
28、赏析
29、将进酒•李白
30、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称千古第一才女,极善饮酒,从她诗、词中的酒可以体会她不同时期的生命境界。
31、问君何能尔?
32、“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3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34、魏晋·陶渊明
3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6、琥珀杯中物,琼枝席上人。
37、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
38、李清照喝酒的三种意境从一下可以分析,以南渡为界,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取向。她以酒为媒介,吐露心声,寻求解脱,抒发忧生爱国之情,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李清照大量创作饮酒词,既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又与她独特的个性气度相关,更与文人骚客诗酒相融的传统创作习性密不可分。
39、《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4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1、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仔细品味李清照的词,会发现,她大部分词中充满浓郁的酒香,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作,有的引恨而为。
42、全程领跑,未来领导。
43、能喝不输,领导秘书。
4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45、只要心里有,茶水也当酒。
46、家庭主人早已脱去官服,一副农人打扮,三络胡须,飘拂胸前,不失儒者风度。他荷锄携铲,早出晚归,及时稼穑,务尽农事,与乡邻农夫有共同的生活和同样的耕作,其思想感情几无差别,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闲遐之时,夜长之季,引觞自酌,即兴赋诗,陶然而醉;或闭步庭院内外,赏玩秋菊,见东篱秋菊在夕阳映照下,更加灿烂辉煌,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俯身釆摘一枝在手,抬头南山(庐山)在目。山之所立,人之所望,物我两忘,悠然自得。斜射的夕阳,把金黄色的光芒,投落在耸立的青山翠峰之上。青山翠峰泛起亮晶晶的莹光,生气盎然,碧玉泛绿,新鲜明亮,观之心怡,更加可爱。万里长空,秋高气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暮鸟归林,相伴而至,自如自在,心无旁骛,如田间夫妻临暮而归,妮喃细语,走进家门。世界是如此的辽阔空旷而充满灵气。诗人完全陶醉在这自然、恬静、闲适的环境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这自然之美、独立之美、自由之美的境界。悟出了人生的真缔就在这里,想对人说,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47、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生于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兴宁三年),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卒后友朋私谥“靖节。”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鼓泽县令等职。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他不满于此,又恰逢需恭迎一小人督邮,便挂冠而去,退隐乡间,过着普通农人的生活。
4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9、“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50、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