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怒嘶汹涌白牙现,誓摧岸上望海岩。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喷珠屑玉水澜翻,孕鲁育齐相鼎峙。思绪万里贯沧海,雷霆奔波独纵横。涛头汹汹雷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怒潮掀海立,大浪挟山来。
6、【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7、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8、【离思】唐代:元稹
9、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10、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3、【观沧海】两汉:曹操
14、【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5、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16、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7、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18、千里目:眼界宽阔。
19、【离思】赏析
20、《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1、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2、唐·罗隐《黄河》
2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4、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25、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6、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7、依:依傍。
28、面朝大海,静听大海的声音:心胸如大海、努力如波涛、成就如海浪、感受如春。
2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30、【观沧海】赏析
31、寇准
3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3、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34、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35、更:再。▲
36、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37、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3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9、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40、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2、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43、穷:尽,使达到极点。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45、译文: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46、秦·佚名《河广》
4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
48、译文
4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0、太阳像个魔术师,把蔚蓝的大海装点得波光粼粼。近处的浪花不时地涌上沙滩,相互追逐嬉戏着,撞击着礁石,发出阵阵欢快声,好像在欢迎远客的到来;远处的海浪一个接一个、一排连一排的,相互追逐着、奔腾着,煞是好看。
51、唐·柳中庸《征人怨》
52、形容“江河波涛汹涌”的诗句如下:
53、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54、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55、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6、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7、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58、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59、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0、白日:太阳。
61、“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6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一段就是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景色的语句,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非常简洁的句子,写出了沧海波涛翻滚,山岛高耸的景色。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得意忘形的时候,也正是他年少轻狂的时候,所以写出的意境是非常高远的。
63、注释
64、我用手轻轻的拍打着浪花,顽皮的浪花溅起了无数颗细小的水珠,溅在脸上凉丝丝的真是舒服。3.我还喜欢晚上的大海。
65、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6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67、【登鹳雀楼】赏析
68、晚上还是深蓝色的。月光照再海面上,就像给大海披上一层银沙。
6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
7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1、形容江河波涛汹涌的诗句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2、去了海棠湾,那里的海水蓝蓝的,不远处还可以看到蜈支洲岛,景色非常优美,但海浪汹涌澎湃,掀起的浪花有一米多高,让人们既爱它又怕它,连大人们都站在海边上不敢靠近它,生怕被卷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