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
1、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作者:孔子)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者:孔子)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作者:孔子)
5、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者:)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10、言必信,行必果。(作者:孔子)
11、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12、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作者:蔡元培)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诸葛亮)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者:孔子)
16、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文天祥)
19、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2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者:孟轲)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孔子)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2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3.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2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26、传统文化育人警句
27、知耻近乎勇。——孔子
28、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者:)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0、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作者:陶行知)
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
31、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32、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探求无穷的真理吧。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3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者:)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38、一是有教无类。就是人人都应有读书受教育的权利。
3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孟子)
40、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41、孔子的教育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靣。
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者:孔子)
4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东汉·曹操)
4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者:孔子)
45、除了因材施教还有现实意义,孔子的一切都腐臭了。孔子反对人的个性发挥,却又主张体现个性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其学说之矛盾,人格之伪裂数不胜数。“因材施教”,是去伪存真后仍具现实教育意义的精华。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孔子)
4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者:陈寿)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50、好学1.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51、二是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爱好不同和天份不同,给予最适宜的教育。三是教育方法。温故而知新。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
52、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山光水色,相互映照。师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真情。
53、教育是人的教育。一个不明白世界是人的世界的人,不配当教师;一个不把学生当人来培养的人,更不配当教师。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