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名字好?如何取名?
时间:2024-11-26 01:32:23
什么是好名字?我想,有用的,才是好名字。
有些人认为名字只是符号,交流用而已,那么索性每人用纯数字编号就好(其实数字也并非纯粹无指向)。
所有中外文字之始,均依附着或会意、或象形、或音同等指向,汉字尤甚。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人姓、名、字可以分开,姓有传承而定,名中有辈份排行禁忌等约束,也有起名者的期望寓意,字则多为成人后,独立思考的自我意愿。
古人起名是慎重的,已经部分尊重被起名者。除了约束外,是找专门命理师的,判断依据为出生时间,所蕴含着的个体特征,来指导匹配的期望寓意,当然还受彼时价值观的影响。
想来苏轼先生成人后,还能给自己另外起个“东坡”的字,是多么快乐的事。
而现代,有姓有名无字,只承载着起名者(多为父母长辈)的三观好恶。没有办法考虑,如何匹配被起名者的特点,也没办法表达成熟的自我意愿。
疏理这些古今关于起名的线索后,我是赞同成人后,根据自身特点的成熟愿景来改名。只是,麻烦了些,晚了些,甚至已经有不良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婉柔特质的女孩,非要唤作“若男“;一个惹事生非的男生,还要叫作“天一”。错误的被人明示或自我暗示,想来她(他)的心性,常常是煎熬和割裂的,特别在成型期。这样对谁有用呢?
怎样起个好名呢?
我想,首先是会意匹配,是文字的内涵。
以前起名,常常源自命理分析,根据命局显示的个体特征,来指导起名的方向。如个体特征过于强悍,一生起伏又大,则求一个简单平凡的来舒缓;个体特征欠思量,易冲动犯错,则求一个多静忖常自律的指向。
邓公原名先圣,父母起的,后私孰先生认为过大不尊,改为先贤、希贤,后又在武汉为工作方便,改为小平。回顾邓公一生,几经沉浮,小平之名举重若轻,相得益彰。
现在家长若给孩子起名,通常会觉得希贤雅致好听,小平稀松无味,这当然是局限于自身的好恶,而非受者匹配的需要。
以前常见的建国、国庆、卫国、卫兵....现在看来时代背景过重,令人发笑。仔细想想,而今的淑雅、静涵、博文、致远...若干年后,也可能会觉得俗不可奈,再成为笑谈。
可见,会意匹配的指向是首要,不局限于某一时代价值观。这当然需要长辈的心胸,需要“爱人所爱”。
其次,是象形音同匹配,这个文字的外表影响。
汉字是有外表的,三点水的字,你会联想到水滴、溪流、江河、湖海...音同的字你会联想到各类声音,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场景。古以五行来细分,每个人五行有喜忌,用那些,不用那些,也是有原则的。
如有些人体质畏热耐寒,却用炎热的字;有些人畏寒喜热,用的尽是冰冷的字;有些人僵化固执,直观上流动释放的字更合适;有些人没心没肺率真才好,用的字却书写复杂而少见,尽管字意本身简单。
这以上两点是起名的基础,是核心,你若考虑到,那肯定已经及格了。
你可以想想,马云、刘强东这两个名字:一个天马行空,一个用强好胜,对性格的塑造影响。同样是在变幻的戊戍年,遇事的判断与选择不同的很。反过来,马云遇上暖昧之局,刘强东遇上以退为守之局,两人如何处置你甚至是可预见的。这两个名字高下立判。
起名还有一些要素。比如文化内涵,字体结构平衡,书写顺序,兼顾长辈希望,是否便于上口和传播。这些当然都是加分的,可取的。
以前还重视三才五格、笔画数、排行、辈份等,这些都是基于前两点的固化延伸。因为字体、繁简、书写顺序的变异,还有社会发展,时势演进,以及语言传播途径变化,越来越显牵强附会。 任何理论固化成技巧,反过来忘了理论本身,容易碎片化,从而断章取义,舍本求末不可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