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1、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译文:孔子说:”他聪明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
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9、——[宋]朱熹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译文: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
12、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1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4、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宋·朱熹《学规类编》
15、论语一书中关于理性思考的经文有几处,今举其一例。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8、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19、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1、《论语》中论及学习与思考两者之间关系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2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24、【译】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注】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论语·学而》
26、《论语》中的关于学习的句子有:
27、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2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29、释义: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30、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论语中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31、《论语》中论及学习与思考两者之间关系的名言
32、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33、译文: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啊。
3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35、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为感悟,写一篇文章
3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7、释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38、——《论语》
39、论语中关于思考的名句:
4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1、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42、语出春秋·孔丘《论语·为政》。知识读书却不去思考,这样就会迷茫;只是去苦思,而不去读书,这样就会心生疑惑。
43、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44、读万卷书,行路。——明·董其昌《画旨》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4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9、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50、译文: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51、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
52、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4、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55、——[清]曾国藩
5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学规类编》
57、释义: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思考,思考过程中有想不通的地方就去阅读。阅读和思考一定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5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59、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60、释义: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论语中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61、译文: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62、释义: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用来劝解年轻人趁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6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4、分析: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65、释义:研究学问和读书,须要有耐心,(要)仔细思考去理解体会,切不可以粗心。
6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7、译文: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68、释义:读书把过目成诵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最无济于事。
69、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说他好,也一定要去考察。
7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学规类编》
71、读书使人进步,论语中很多关于学习的句子,读书时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
72、释义: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是专心诚意不自满,反复地仔细研究,这就算有功夫了。
7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74、罔,作蒙蔽,欺骗解;殆,书指危险。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
75、译文:孔子说:“如果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7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77、【解】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78、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清•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
79、这章经文所阐的道理,就是要人们学会理性思考,不可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意识,要能理怯思考,才能了解真相。
80、释义: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