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名言警句200句
1、出自:清·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收录这样的案例,旨在告诫后人为人正派、大气坦荡的道理。《资治通鉴》曰:“上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笔谏也。”
3、在大天朝5000多文明历史长河中,历史书籍浩如烟海,这其中诞生了就有《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巨作。与《史记》不同的是,《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记载着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通史。
4、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的就是一个人如果心胸开阔,才能气定神闲、举重若轻。心中无所挂碍才能勇往直前,朝着自己认定的目前努力向前。
5、东汉郑玄注《中庸》云:“慎其家居之所为。”北宋司马光深受先秦儒学思想影响,一生信奉“慎独”,认为这是一个人的情操和气节,是一个人最该具备的能力。
6、卷帙浩繁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名传千古、闻名于世,它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
7、译文: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8、几场大仗下来,颜真卿在百姓中的威信猛增,受到后人的敬仰与爱戴。
9、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10、这句话也成为了“读书春晓”的名句,启示人们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阅读的美好体验。
11、出自:唐·韩愈《师说》。
12、古人云:“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13、颜真卿不计朝廷之前嫌,挺身而出,自发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打击叛军。随后,他还联手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一起平叛。
14、在过去,《资治通鉴》是历代帝王的一面镜子,因为“鉴”就是借鉴、警戒和教训的意思,像镜子一样。
15、《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大而通,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全书共有294卷。打从这本书诞生之日起,就引起后来人无数的关注与研究。在历史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不把《资治通鉴》精读三遍的话,就不能掌握书中的精髓,也就不能准确的去把握所记载的这1362年来的历史脉搏。
16、而且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史科目里,《资治通鉴》几乎无处不在:《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孙权劝学》《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篇目。
17、【注释】①身:亲身、亲自。②逢:遇见。
18、慎独自淑表里如一“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文子·精诚篇》,曰:“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礼记·中庸》道:“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9、身为普通人,虽然用不到王侯将相们玩的手段,可保守来说,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对人心、世道有更深刻、立体的了解,对于每个人的生活,也是意义非凡的。这也是古人重视读史的主要原因。
20、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21、出自:明·唐甄《潜书·讲学》。
22、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资治通鉴·魏纪五》
23、但是贺兰进明才能不大却喜欢抢功邀赏,爱出风头,颜真卿非常大度,坦然面对名誉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大局为重。
24、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25、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26、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后周纪五》
27、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28、魏昭尊是资治通鉴中较早出现的尊师,其说过的名言为“读书不觉已是春,已著凉生思往事”。
29、译文:古代圣贤的帝王,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3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200句
31、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有成功、有失败,有治国的道理,更有为人处事的智慧,也因此被称为后世的巨著。
32、淡泊宁静以俭养德《资治通鉴》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诫子书》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周易》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左传》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33、《资治通鉴》,顾名思义,其书名寓意着“取鉴往古,有资于治道”。
34、《资治通鉴》是我国第1部编年体通识巨著。它是宋人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通过多年的努力乃至到了呕心沥血境地,记录了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总共1362年的历史发展的轨迹。全文一共有20集。
35、为人正派大气坦然在《资治通鉴》中,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收录其中,这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更是因为其德行好、品德高尚。
3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魏昭的尊师的故事记载的特别清楚,谁是谁非其实讲的特别公正,我们只要沿着这样思路往下走,有结论。
37、译文:魏昭回答道:“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难遇到。”
38、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39、大气坦荡、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十分重要。对于个人而言,养成大气、坦荡的品格是重要的人生财富。
40、可以说,司马光奉献给后人的《资治通鉴》是史书,更是古人处世修身智慧的宝藏。
4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成了常态,他特意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家书《训俭示康》,旨在告诫儿子和后代继承俭朴家风,其中列举的一句警示名言经久不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2、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2、政贵有恒。3、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43、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44、《资治通鉴》中的慎独智慧、淡泊智慧、正气智慧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正如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45、这句话意味着读书的过程是如此的愉悦和充实,以至于时间不知不觉就流逝了,让人回想往事时有所感慨。
46、可以说,如果孩子能早一点读懂《资治通鉴》,也就能越早获得学好文科的金钥匙!
47、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亲自操刀,编纂了这部足以媲美《史记》的神作。了解一本书的含金量,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历史上大人物的推荐。就好比鉴宝一样,只有真正的行家里手才能慧眼识珠,厉害的人物往往更能看出一部作品的优劣。晚清名臣曾国藩,推服的古代最后一人,就曾盛赞这部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48、赞美师傅的诗句有:
49、清朝历史学家王鸣盛这样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50、在古人的观念中,历史是现实最好的老师,唐太宗的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读史”,诸如此类,都强调了历史的指导作用。
51、【评说】有格言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应该说,这句格言与上文的含义是一致的,它们都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规律。许多事实充分证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擅于思考的人决不会轻信道听途说,当心存疑虑时,最好是身临其境地去实地调查,记住这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52、【译文】嘴上说不如亲身相遇,耳朵听到不如亲眼看到。
53、常言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人处世,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54、“读资治通鉴,就像看高人下棋。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棋谱。我们看多了,自会下棋了。”《资治通鉴》正是一盘智慧的棋局,打开你的历史视野,开悟你的思维。
55、古语中有很多关于“俭”的箴言,告诫后人要培养俭朴的作风,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
56、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5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58、为了方便皇帝了解政治,以及更高级的“大道”,司马光删芜存菁,保留了二十一史中关乎治乱盛衰、世道人心的核心部分,用编年记事的体裁,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制度、权谋、哲学等等的百科全书,是解读封建王朝的一把钥匙。
59、司马光认为,一个人要拥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和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以俭养德是司马光一生的信仰,并将“俭”列为家风,时时告诫后代“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的道理。
60、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说的就是一个人在私底下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自淑、表里如一、品德高尚,是区分“众人”和“君子”的重要标杆和尺度。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200句
61、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62、译文:学习而得到老师的指点是珍贵的,在学习的同时交到朋友也是珍贵的。
63、译文: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待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给老师柬修的好意。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64、为官后不久,因得罪权贵大臣被朝廷贬官下放,到河北的平原郡当太守。这时,正值河北一带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由于当时形势复杂,不少地方官闻风而逃,还有的为了保身成了叛军。
65、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66、出自: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67、他经常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之所为,未尝不可对人言耳”,说的就是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住“慎独”的良知。
68、古人素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的乐趣,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与平和。
69、颜真卿在二十五岁时中了进士,后任监察御使、殿中侍御用使,为人非常正直,但是却常常遭到诽谤和排挤。
70、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