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2、第二章论文字下乡
3、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由于彼此熟悉,有时即使不通过语言,也能很好的传情达意。于是有了“眉目传情”、“闻步识人”的说法。
4、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甚至有时候连语言都不能很好的传情达意而有“眉目传情”、“闻步识人”,那就更不需要文字作为桥梁了。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5、《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6、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
7、内容概述: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因此要推行文字下乡。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这就要讨论文字的作用了。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
8、文字下乡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旨在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将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让乡村居民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9、费孝通还说过当乡土社会的基层发生改变时文字才能下乡,我并不反对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个废话,就好比只有“只有当月亮落下,太阳才能升起”。
10、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11、《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2、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13、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概括:本章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14、通过文字下乡,可以加深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同时也能够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文字下乡是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15、这就要讨论文字的作用了。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
16、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
17、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因此要推行文字下乡。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
18、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
19、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内容概述: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
20、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21、所以这句话应该说成:乡土社会的基层必然发生改变,文字也必然下乡。这一点在次证明了乡土社会是必然需要文字的,或者说文字必然会下乡。
22、在这样的场景下,就更不需要依托文字作为桥梁了。
23、现在科技文化水平都提高了,我们要讲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
24、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2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
26、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27、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
28、回答问题: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曾提到过,中国社会是有乡土性的。
29、而从乡土性的社会中却诞生了文字,所以也从隐含角度表明了乡土社会是需要文字的。
30、总而言之,乡土社会本身就包含了对文字的需求,所以文字才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