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苏轼诗词赏析【39句文案】

苏轼诗词赏析【39句文案】

时间:2023-04-04 16:03:56

苏轼诗词赏析

1、前赤壁赋的艺术成就极高,作者通过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点自然结合,让客观生活场景跟主观情感完美统一,展现出了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清新自然艺术境界,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2、苏轼这首咏桃花诗写得形象鲜明、清新可人。“争开不待叶”一“争”字写出了桃花先花后叶特点同时,点出了花开的态势,大有争先恐后之意。而且也颇有点拟人意味,好象桃花也有知觉,为避落后,等不及叶开便抢先绽开了。“密缀欲无条”一句写出了桃花不仅开花不待叶,来得急切,而且花朵之多也很惊人,大有缀满枝条以至使枝条隐于花中不可见之势。“欲”,即几乎的意思,当然也含有写桃花的神韵之意,同“争”字相似。如果说这两句是描写桃花开时急切且繁多景象是从桃花自身着笔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从桃花开后外在环境角度来描绘桃花之美。“傍沼人窥镜,惊鱼水溅桥。”写出了桃花依傍于水沼池边,就好象佳人含羞窥镜,娇艳自矜,脉脉多情,以至水中之鱼见桃花之美色为之一惊,跳而溅水桥上。在诸多咏桃花诗中,苏轼这首小诗写得独具特色。格外引人注目。特色之一是以拟人手法写桃花、神韵十足。那争开的桃花缀满枝条、鲜艳无比,临水而照,恰似佳人梳妆,以至鱼惊水溅。这种构思不是很新颖奇特吗?特色之二是虽然运用拟人手法,但语言形象简洁、流畅、生动、脱口而出、好象漫不经意,实则炉火纯青,已入化境。于平易中见新奇,清淡中藏韵致,堪称咏桃花的佳作。

3、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4、傍沼人窥镜,惊鱼水溅桥。

5、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6、第三组对比,苏东坡和朋友由北向南出游,路上景色的对比。他用三组似乎想说点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说。

7、颔联描写黄州的风景及美食。长江环绕着黄州城,江中鱼儿肥美;山中竹笋遍地,诗人于此可以享受黄州美味。东坡是正月抵达黄州的,这时,冬天刚过,春天即将来临,诗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吃山中竹笋了。"美""香"二字,从视觉转移到味觉,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这正如诗人当时的处境,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冬去春来,万物都会生长,蓬勃壮大。眼前景即是心中意,这正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自适于山水自然,享受世间美味。

8、此情此景,岂足为外人道?然后悟出是非成败,转眼即过,何不淡然处之,这样不也悠闲自得么?自古至今,从业余棋手到专业高手,有几人能如此超脱地对待胜负?

9、苏轼的《石鼻城》整首诗读下来,会发现有三组对比。第一组对比,战时和太平时,秦岭两侧的不同。

10、一一从第三段起文章转入对话,由写景转入描事抒情。此段可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处分为两层。前一层追古,由眼前景联想到孟德诗,由赤壁之地势联想到孟德之事;后一层述今日“吾与子”之平凡渺小境况。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宇宙永恒的歆羡,人生短暂的悲叹。此段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都是高考考过的名句。

11、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12、一一此文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首段交代了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即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有一种说法,说这个“客"是作者虚构的,后文苏子与客的对话是苏轼内心挣扎斗争的外化)活动“泛舟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笔墨重点则是景物描写和体验上。其中有清风、水波、月、白露、水光,这些意象有机结合,构成了一幅明月秋江图,意境清静朦胧。主人公置身美景,任由小船在茫茫江上随风飘荡,似御风而行,颇有超然欲仙之感,心情愉悦。

13、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14、本篇为咏荷抒怀之作。全词咏物而不滞于物,字面上处处写荷叶,但又时时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叹。全词色彩鲜明,清丽流畅,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咏叹荷叶的高洁自持,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隐寓着词人洁身自好的情志。

15、诗以自嘲口吻开头,"口"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因写诗而招致"乌台诗案",另一方面又指作官谋求生计。年轻时生活忙碌,而到了年老的时候却要"转荒唐"之业。壮年时心怀伟大理想,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原想着与子由一同为国家效力,未料落入宦海,遇人不淑,才能未得发挥极致。首句以强大的落差,心表时光飞逝、心中惆怅之感。

1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7、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一一尾段呼应开篇,回到夜游赤壁之本事。全文由乐而悲转而又乐,情感一波三折,在这波折中,我们更进一层地体味到了苏轼的洒脱。

1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第二组对比,北方人和四川人,看到秦岭不同的感受。

21、后四句也是诗人自嘲。颈联以祸为福,身为"逐客",本该是悲凉忧伤的,但是"不妨""例作"二词显示出这样的境遇似乎是人生的另一种归宿,人们不必大惊小怪。尾联写自己无功却还要接受官家的俸禄,具有惭愧之意。

22、一一面对客的悲悯感怀,苏子巧妙开解。他先以水、月为例,从变与不变的两个角度出发,阐释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不禁让人联想起唐人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句,颇具辩证色彩,足显作者的睿智与旷达。既然已无所谓永恒与短暂,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此句暗含人生亦有命强求不得之意)不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襄阳歌》”,耳得目遇即可享之,遥应开头,表达了寄情山水、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感。

2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4、这首诗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5、【解析】:全诗无一“桃字”,无“娇”“妖”之词,却寓繁于简,将桃花三月之情之境描述得明丽夺人。有桃树之姿,有花落清浅池塘,惊鱼溅珠之奇之美。想像之奇、意象选择之巧,诗意之简约,之隐藏,诗的容量之大之广,尽在此中。真个是绝妙之诗。

26、《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27、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28、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29、苏轼的作品石鼻城全诗内容为

30、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苏轼诗词赏析

31、纵观全诗,作者以林壑幽美的庐山为背景,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深山行棋图。

32、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33、绿树荫浓,清风徐来,空山不见人,但闻敲棋声,高山流水,静中有动,静中有声,但从虚处落墨,闲中著色,道尽纹枰春色。

34、一一第二段首句承上启下,因夜游之乐而忍不住高歌一曲。这歌词出自《楚辞》,所谓“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联想此刻作者被贬的处境“望美人兮天一方”定包涵远离朝堂、志不得伸的郁闷。那位吹洞箫的客应是“我”的知音,他洞悉了我的内心,所以当他“倚歌而和之”时,曲调是如此的悲凉。此处运用博喻即连用5个比喻,另加想象、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乐曲的哀婉悲凄。

3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6、这是一首咏物词,上阕写荷叶神态,下阕叹自己已发如雪白,不同心生怅惘,但又幸有如荷叶的心灵,能够欣赏流泻如练的月光。结尾三句写荷池整体画面,相融相汇,空明宏丽。

37、苏轼桃花全文(原文):

38、《桃花·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39、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汉口以下约五十里地,虽然穷苦,但风景独秀。东坡初到黄州,内心自然有些许的愁意,但是面对这山水景色,人生的起起落落又算得了什么呢?尽情地享受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