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人故事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说起仁人志士为中国崛起而读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在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曾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时,有人说读书可以当官,也有的说读书会有很多钱,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回答确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才有了为国为民的一生,周总理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4、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8、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的是少年周恩来苦学的故事。周恩来少年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1、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初到沈阳,听闻伯父说“中华不振”;
13、第二件事:租界亲睹妇女受欺,理解“中华不振”;
1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出自少年时就立下伟大志向的周恩来。
15、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16、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1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19、“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说的。
20、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21、第三件事:不断沉思,立下宏志。
22、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23、在沈阳求学的周恩来14岁时,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