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三毛自我认知的句子35句

三毛自我认知的句子35句

时间:2024-09-04 22:35:47

1、电影让国民的高官决策者站到了人们的对立面。三毛和众人合理歼灭日本人,在合影的时候,三毛不停的教导着抬高锦旗,最后完全地挡住了自己的脸,确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民高官和一个战争的英雄合了影——这个英雄在上甚至没有露出脸,只要有高官的脸就可以了。

2、战争的英雄被高调了,到市长的手下打杂,不停的被师长、师长太太、小少爷湖来换去。英雄给师长端茶倒水、点烟擦鞋;为师长太太洗衣报东西,甚至于当师长太太去偷情时,还要为她隐瞒;为小少爷擦屁股,在日本的战机袭来的时候不但要去接小少爷,还要背他到防空洞。三毛跑来跑去的大堂里,粮满了洗好的衣服,衣服的下面还是一群跑来跑去的鸭子。和三比,师长只顾跳舞,用“再议”来搪塞一切战务情报,最后导致贻误军情,是无能;师长太太在师长的棺材面前,顾镜自怜,是无情;在日本的战机袭击下,和三毛同龄的小少爷,不愿跑,让三毛背负到防空洞,是无知。三毛在与老兵的相处下,学会了肝胆相照,机灵应变,巧妙杀敌;相比下,三毛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了,国民高官的陋习“不该看得不看,不该闻的不闻,不该饿的不饿”。三毛学会了对着电话说“再议”。

3、而三毛写的是真正的悲欢离合。真正她经历的故事。

4、一段恋爱可以很长,长到和他一起走过天长地久。

5、三毛是个穷孩子。他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没有了爸爸,也没有了妈妈。三毛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有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人们就管他叫三毛。

6、三毛,原名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7、三毛活着的时候,曾多次,都没成功。

8、她把自己的一生,过成了一首浪漫的诗

9、有些人写诗,只是写自己的想象,写虚幻世界里的故事。

10、三毛坎河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尤其是在爱情的道路上。

11、战争结束后,三毛用被子弹射穿的帽盔盛河水,挂在树枝上淋浴,并怡然自得。当敢死队用一只牛,在牛的身上绑上,牛的尾巴上绑上鞭炮,牛冲入日本人的队伍。事成之后,敢死队的成员口哨凯奏高歌,魏宗万饰演的老兵发现并纠正了别人走调的口哨声,并躬亲示范的给除了掉。战争是三毛和老兵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使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也不应该完全被战争占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放松,电影就有了喜剧的成分。

12、三毛是解放前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儿童

13、孩子们天然地喜欢游戏,也天然地知道游戏的基本规则。那就是:在游戏中,一切都是假装的、荒诞的。老鹰和小鸡是假装的,新娘子和新郎官是假装的,解放军和大坏蛋是假装的,打仗和壮烈牺牲当然也都是假装的。这一假装,孩子们就无拘无束啦,就热闹啦,就开心啦。孩子们就喜欢这热闹、这开心。这就是他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着的心理特点之一。为儿童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如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心理特征,往往就能使孩子们喜欢,使他们叫好。

14、三毛是一个善良,见义勇为,处处都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曾经在小的时候看过三毛流浪记,那时的我也就不到10岁,但也依稀记得,在剧中三毛也受到很多人的欺负,可他不惧怕,勇气可嘉,也有好多的善良人给予他帮助,虽然三毛的人生坎坷不平,但得到了大家的恳定。

15、影片一开始,就是三毛在日本人的身后,学者日本人德“鸭步”,都得满大街上的人发笑,三毛发现日本人的木屐之后,断然将自己的简易的木板子做成的血扔到。飞出去的血正好砸到了路边警察的头上,引来了警察的追逐。这一段是从电影技巧上创造的喜剧效果,影片用升格的方式,制造出人物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动作节奏,表现出喜剧效果,这是模仿早期黑白电影的手法。早期的黑白电影由于不完全追寻24格的定律,往往每秒钟高于24格播放。现代的人观看这种电影万网在感觉上觉得好笑,导演正是在近现代的电影技术上模仿早期的电影令人发笑。

16、前两天刚写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书评。查了许多资料,越发的对三毛爱的深沉。

17、三毛是上海街上一个要饭的孤儿,三毛的叔叔死后他自己一个人去上海找妈妈,在上海认识了好几个流浪的孩子,三毛和他们成朋友,三毛和他们一起上街要饭一起捡破烂为生,他成最亲的人,三毛虽然没有找到妈妈但是他有几个和亲人一样的朋友。

18、电影的人文还体现在影片对于岳武穆精神的追求。“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的约五亩,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这里的“我们”不是国民的高官,是真正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对于岳武穆的崇拜,是对于日本人反抗新声。就连三毛这样一个吃不饱的乞丐都怀想自己是岳武穆。“三毛虽然不认识岳武穆、华盛顿”、“三毛还不明白国家是什么东西!”却在劳军的现场,幻想自己花生成为舞台上的岳武穆,手握大枪和日本人对抗,一枪扎死几个人。经过艰苦卓越的,三毛完全成熟起来,到最后“三毛觉得他就是着无数个岳武穆中的一个”,事实证明,在外敌的侵略下,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就是一个完全的英雄,哪怕是一个少不经世的孩子。

19、三毛从军之后,国民军完全是一幅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导演在表现国民滑稽军训时,把一群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的镜头剪辑成隐喻蒙太奇,将国民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官围成半圈,某位“高人”口里吐出的枣核般的东西竟然化成了战场上的,从天而降,不但具有了库布里克电影中猿猴的手里的骨头抛上天后化成宇宙飞船的功效,而且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剧效果。

20、她,由里到外,都是个浪漫的诗人。

21、从开始,老兵那三毛“开涮”,三毛盛饭的时候,绊三毛进入了木桶,到后来两人合作抬木头,是两人关系开始好转的征兆。两人合作打桩,合作挖战壕,到劳军现场刊物女们表演,三毛从姑娘们扔下的袋子里拿到了烟和梳子,烟给了老兵,这是两人关系加深的过程。二人并肩作战在战壕里,老兵叫嚣着“给排长报仇”,我们知道了老兵不是战争的老友字,也是一条有着“岳武穆”精神的中国人。三毛在河边洗澡,日本的战绩袭来,老兵来找三毛;三毛在老兵“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豪言下毅然投入到敢死队的行列,二人的关系此时已是同生共死的高度。至此,电影完成了两人关系的转变,以后完全是二人并肩作战的铺叙。最后两人不但结伴去日本人的后方作战,在失去了后方支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幽默和勇敢,徒手杀死了一队的日本人,并且结伴在森林里苦苦等待后方支援到百头,以指导战争结束,日本人战败。

22、三毛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23、所以说三毛也是个可怜的让人特别心疼的孩子,也挺喜欢看这部电影的,每次放映只要有时间就去看!

24、从儿童观众的角度看来,本片最大的一个优点就在于它较好地吻合了儿童电影的“快乐原则”,适应了儿童观众的游戏心理,具有浓厚的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特色。这是儿童电影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难于做好的一个要求。

25、三毛的创作研究论文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

26、如果电影只是停留在对喜剧的造势上,那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三毛从军记》的成功就不只是停留在戏剧的商业元素上,还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三毛和老兵的关系转变是也是电影重点表现的东西。

27、电影的讽刺力量

28、四十多岁后回到熟悉的土地后,找到了一个温暖家。

29、三毛在我们七十年代的眼里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小孩。

30、电影的人文关怀

31、当然,电影并不是仅有诸如此类的单体式的喜剧效果。导演还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袱。三毛和老兵在撅壕沟时,眼看就要完工,上级却要求再挖一尺,除看到此处,多公民高层更是恨之入骨了。三毛根本上拿不起铁锹,在老兵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任务,眼看完工在即,却又接到上级的命令,还以为是官僚作风作祟,却原来是导演摄制的一个大包袱。大战刚开始,三毛在凳子下面又垫上石头,才刚刚看到战壕的外面,镜头拉开,所有的战士都站在凳子上面作战。此时迎面而来的子弹穿透了三毛的钢盔,三毛倒身在地,惊愕于生死,用一种悲凉的幽默表现出来。战争打响不久,在没有败势的情况下,上级竟然下达命令——撤退——所有的人必须带着板凳撤退!又是一个官僚作风的命令!镜头转换,冲上来的日本士兵跳入战壕,却看不到外面,出战壕必然会受到国民军的打击,出路只能是向后退,难就是不能过战壕。此时才能明白编导的设置给决策者的智谋。幽默!

32、电影是一种集大成者的艺术,从它产生的本原上看,就是一种生活的表演艺术。喜剧电影要在陌生的国度引起注意,就要看重在表演上的喜剧效果的设置。台词构成的喜剧效果只是一种中国这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的阳春白雪,一旦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就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正是从方面出发,《三毛从军记》部分方弃了语言上的优势,效仿西方喜剧电影在技巧上的设置,从情节上完成了对电影的喜剧造型,加大了演员的表演戏份。。

33、李敖曾经用一个词评价三毛,他说三毛是一个“伪善”的人。对谁都很热情,和邻居打成一片,深夜给保安送宵夜,和朋友欢歌笑语,可其实谁都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触不到那里的孤独与冰凉。而她表面越欢乐,其实内心越孤独。即使荷西成为她的丈夫,也是荷西一直在追求她,也是荷西的单纯打动了她。在三毛作品里,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这种情绪。她内心有一扇门永远关闭起来了,在小时候受到老师当众羞辱后,这扇门就永远关闭了。文字的输出只是她单向的渲泄,展现的只是她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而缺乏双向互动的对内心的理解,让她一直孤单地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她赶走了随便用她东西的非洲邻居,象个女王一样独自坐在自己用废轮胎做的椅子上,落日的余晖勾勒出她明暗交替的身影。她把仅有的尽力装出的笑容都写在了文字里,直到她再也笑不出来。心门后关闭的那个黑暗世界不断扩大,直到完全占据了她的内心,直到完全吞噬了她的灵魂,身体便无所依托。做为作家,她是成功的,她的文字和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作为人,她是失败的,败给了自己。有人说,童年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而童年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34、《三毛从军记》在本质上更接近世界的喜剧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而言,在语言上创造喜剧效果的电影少之又少,这是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西方,历史上的喜剧电影主要是以人物在表演的基础上构筑喜剧的情节,一是演员得出位表演来博得观众的大笑,类似于中国的“出傻像",代表是美国的吉姆·凯瑞或是英国的憨豆先生,这是个人魅力上的戏剧表演;二是以现实生活上的冲突,以电影中的众多人物在荧幕上的“不合时宜的冲撞”为基础的喜剧,这种喜剧电影的产生不是演员的“出傻像”的表演,而是依赖于电影编剧或是导演在情节上的安排。在中国,大部分的喜剧效果是依赖于编剧的台词设置和演员的台词气韵,是一种语言的制胜,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而不是依赖于表演产生的喜剧效果。这种喜剧的特点是均有文化的问道,缺点是没有表演的重要支持,对于以中文母语的我们来说,能过深问其中的精华,但是对于外语人来说,翻译的字幕失去了其喜剧的效果,不能过引起共鸣。这也是中国喜剧电影制肘的所在,不能在世界上流通。

35、本片正是从头到尾都贯串了这种能适应孩子们的游戏心理的场面和细节——一开始,胖警察追三毛,就像是一场孩子们常玩的老猫逮耗子的游戏,三毛的机灵,胖警察的笨拙,已能逗得孩子们发笑。接着,三毛在练兵场上,抡大锤砸了别人,练石锁摔了自己,扔手榴弹炸了长官,打枪被后坐力推倒,竟朝天打下了一只野鸭子,这就更加让孩子们开心了。到了战场上,长官命令士兵把战壕挖得深深的,然后带了板凳去放枪,一旦壕沟丢给了敌人,敌人没有带板凳,就陷入了“灭顶”之境。这种令人捧腹的、恶作剧式的异想天开,正是只有稚嫩的孩子们才能想到做到的“绝招儿”。反“扫荡”中,三毛和那农村姑娘一起,用石头弹弓、跷跷板、活动楼梯之类的“武器”,像玩杂技似的打击鬼子,比起那真枪实弹、血肉横飞的真正的地道战、地雷战来,会更使孩子们觉得可乐,好玩。三毛跳伞空降,在岌岌险境中竟忙里偷闲,随手逮了一只从跟前飞过的小鸟儿玩耍,这真是一处绝妙地吻合了儿童心理的神来之笔。到了敌后树林里,三毛跟鬼子兵比赛学公鸡叫,玩老鹰抓小鸡,这实际上是电影对一场真正的儿童游戏的模仿。孩子们看到拍电影的叔叔阿姨居然也跟自己一样,喜欢胡逗傻闹,自然会乐得哈哈大笑了。此外,三毛幻想当了老太爷,并有了两个毛的场面,给师长送葬的场面和细节,“中国狼不咬中国人”之类的语言等等,都极富于儿童游戏的色彩。一部影片有着如许多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和艺术把握,就当然会博得孩子们喜欢,令他们手舞足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