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乐峰是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
2、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3、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4、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5、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6、夜上受降城闻笛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8、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戍边将士的浓浓乡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9、应该读le第四声回乐峰:是唐代有个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一座山峰。
10、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上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出来,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进而生发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11、是的。原文:《夜上受降城闻笛》
12、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13、【原文注释】:
1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6、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7、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8、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19、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0、回乐峰的拼音为:huílèfēng,“乐”读lè。
21、回乐峰是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胡叶峰是唐代林州治所,也就是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他是出自唐诗三百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2、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23、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4、唐•李益
25、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26、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27、回乐峰前的沙地好似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幽怨的笛声,出征的战士通宵远望家乡。
28、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29、唐朝: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霜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