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哲学名句
1、孔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虽然孔子本人没有专门论著自己的哲学思想,但可以从他整理和讲述的文章以及平时的言行得以总结出来。
2、孔子认为,所谓"天",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或又指广袤的自然,"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反映了春秋时期关于"天"的观念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由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
3、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庸之道",还有″三纲五常"忠.义.仁,孝.廉.耻,"
4、孔子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5、再者就是"礼","仁",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为国以礼"。强调"礼的重要性!
6、我自己从接受教育开始,父亲就一直用儒家做人的基本原则来教导我,学习做人的基本原则,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告诉我,要多考虑别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心怀对世界、对人类的善心、爱心,要去做对全人类、长时间有利益的事情。父亲同时也以身作则示范给我看什么是“儒家仁学的修养”。
7、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8、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9、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可简约的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仁"是其核心,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
10、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11、孔子在易的基础之上,继而总结出中庸的至道,其孙子子思总结而成篇章。中庸的思想就是针对世界永恒变化的应对之策。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得到的很快就会失去。人心、政局、时事都在不停的变化。怎么办?寻找动态的平衡,努力达到那个中间状态,以变应变。以中庸来应对易。我想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12、孔子的哲学思想有:
13、虽然孔子的哲学思想可能十分宏大,但我觉得其根本思想,就是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我们来看孔子的原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提出“仁者爱人”。
14、因此对以上六经内容和《论语》的深入研究是可以发掘出孔子的哲学思想的。
15、以“仁”、“得”观点贯彻始终的伦理思想。
16、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17、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仁”为中心。
18、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正是鲜明的呈现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儒家哲学思想以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诚等为价值理念,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富于入世理想与人道主义精神。
19、以“有教无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20、老子是无为,不争,自然,一杯浑水老子是认为让他自己慢慢澄清。孔子是看到世道乱了想尽一切办法把它从浊转清。孔子看的是人心反复,可以运作。老子已经看透尽人心,要么魔高,要么道高,让道魔自治。事实证明,老子比孔子看透人间多一点,世俗里面功名富贵这个大染缸,没有人能带着入世的模样走出来,儒家并了百家并且带着那种初心都没能全身而退。佛家遁入空门,也就真的空了,空门无人,也就无佛了。
2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就有了"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命,礼,仁,知,中庸"。
22、“仁”在中国古代表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敬爱。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还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孔子的哲学思想,其核心就是易,易就是变化。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经过长年的奔波和世事的坎坷,终于悟到了世间最大的道就是“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他下大力气研究并为弟子们讲授《易》学。孔门弟子亦习《易》成风。
24、孔子的哲学思想:
25、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6、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27、孔子在汉代以后逐步被当成了圣人,很多人认为他的思想很复杂。实际上孔子的哲学思想并不复杂,孔子无疑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他的思辨主要是围绕着易和中庸来进行的。
28、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也就是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29、孔子的哲学思想就是他注的《易经》
30、经过多年的生活社会实践,我更加认识到“仁”代表了孔子的哲学思想。
关于道德的哲学名句
31、孔子的哲学思想是简单的,不难理解的!学懂弄通之后,干什么成什么!
32、从现代语境来理解,仁是一种发自个人内心,继而扩展到家庭再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
33、在认知论,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观点,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之"上","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34、从孔子亲自表述的“仁”来看,我个人认为“仁”的哲学思想代表了儒家对做人的最高道德原则。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对做人的根本要求就代表了他的哲学思想。
35、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6、解释为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原文出自于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白话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收录在了《道德经》。内容简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