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反映重阳节的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5、《九日齐山登高》
6、重阳席上赋白菊
7、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9、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10、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11、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1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3、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4、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15、【唐】白行简
16、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1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8、满江红·喜遇重阳
19、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0、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2、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2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24、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25、独在异乡为导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6、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7、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2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9、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3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31、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唐·徐铉
32、半夜凉初彻。
3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34、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3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36、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37、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宋·赵善括
38、《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39、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40、《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41、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42、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43、重阳节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4、唐·杜牧
45、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46、重阳节怀念己故父亲的诗句
47、[宋]宋江
48、古人对重阳节很重视。九在中国历史上代表至高无上。九九重阳有很多习俗,主要有登高,祈求步步高升、延年益寿。还有放纸鸢、赏菊花等,当然也少不酒和诗。最有名的诗当属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9、待到重阳曰
50、盼长堤,草尽红心。
5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5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3、每到重阳节人们吟诵的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5、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6、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7、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58、《蜀中九日》(唐)王勃
59、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0、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61、佳节又重阳
62、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6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6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5、玉枕纱厨
66、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67、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68、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69、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感恩敬老师的诗句有:
70、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71、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72、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7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74、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75、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76、钟情怕到相思路。
77、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78、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79、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80、【唐】白居易
8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82、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