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100句经典语句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君子素其位而行。
3、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发挥自我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本性。
4、出自《中庸》。诚实是天道的自然法则,做到诚实,是为人到的法则。即诚实的人,合乎天道人道,不必去考虑言语是否得当。
5、出自《中庸》。君子只会在所处的地位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超过自己本分的事。
6、解读: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诚之者,人之道也。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没有诚,人们既无法认识和体察天之道,也无法认识和把握人之道。而这种“诚”,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为人处世的“善”上,从诚意出发,得到一个善意的结果,这就是最简单的中庸。
7、出自《中庸·治国》。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诚心诚意地实行。
8、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9、《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13、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14、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5、《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朱喜章句引程子的说法:“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16、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7、《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18、出自《中庸·治国》。喜欢学习知识,就是接近了智慧,努力的去实行,就是接近了仁道,知道了羞耻,就是接近了勇敢。
1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0、出自《中庸·修身》。君子要尊重德行,广泛的学习知识,扩大自身的学问,达到精深高妙的境界,从遵循到中庸之道。
21、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22、出自《中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提前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会取得成功,反之没有准备,就容易失败。
23、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24、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5、反:违背。君子能够顺达的处理事务,是能够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是违反中庸。
26、出自《中庸·修身》。身居高位的时候,不骄傲;身处低位的时候,不做背叛的事情。
27、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9、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30、中庸经典语录
大学中庸100句经典语句
3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2、出自《中庸·诚意》。天底下只有至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德行,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方法,除了真诚,还有什么好倚靠的呢?
33、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34、君子和而不流。
35、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37、出自《中庸》。有道德的君子,为人和顺,但不随波逐流。
38、致:达到。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便发育成长。
3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0、素:索求。隐:隐僻之理。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41、辟:通“譬”。迩:近。君子中庸之道,就像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又像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4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4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等高必自卑。
44、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到是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十分困难的。
45、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4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7、素:向来。君子会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去做事情。
48、大学经典语录
49、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0、出自《中庸·正心》。《诗经》中说:“德行像毫毛一样轻。”像毫毛一样轻还是有物与之相比。“上天所承载的,既没声音也没气味。”这才是最高明的境界。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52、中节:符合节度法度。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生,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合宜,叫做“和”。这句话提出“中和”乃天下之根本也,强调“谓之中”、“谓之和”、“中也者”、“和也者”,读出节奏和韵律。
5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55、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56、《中庸》原本为《礼记》中的一篇,被宋儒抽出,成为“四书”中的一书,《中庸》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子思著有《子思》23篇,现已不可考,只有《中庸》一篇流传于世。
57、诸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些从两个方面谈论的很多都是。这都是“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一定要包含这两个字,孔子教学生的方法都是中庸之蕴含。因材施教这正是中庸在教育方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