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自称为“君逸臣劳”。他说:“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君逸”是养心,“臣劳”则是养身。
2、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了官场。初进京时,他的父亲曾写信叮嘱他保身三要:节劳,节欲,节饮食。
3、对于一般人来说,节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不能把人的一切欲望绝对禁止,但一定要有所节制。
4、《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
5、”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6、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7、《易经》的卦辞中写道:“颐,君子以节饮食。”单看卦义不难明白,节制饮食,是顺应天理的养生要方。
8、,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9、解释:节欲:就是节制淫欲。淫欲过后,就睡觉;不淫欲,可以学习半晚上。无精则无神;
10、曾国藩深以为然。他在家信中写道:“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11、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12、这“三节”其实就是“三戒”,也说明当时得曾国藩身上有些缺点,实际上,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13、节劳,不是不用力,而是不要逼自己竭尽全力。要学会估量自己的极限,否则身体就有可能吃不消。
14、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15、,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16、曾国藩一向是个肯下苦功夫的人。然而在养生这件事上,他却教育子孙要“节劳”。
1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18、《千金要方》记载:“夜饭饱,损一日之寿。”意思是,晚上吃撑一顿饭,就是于无形中减损一日的寿命。
19、《皇帝内经》中四季养生的说法:“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曾国藩在饮食方面,更是定下了诸多规矩:如“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每餐必喝粥,用以调和脾胃。又如“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晚餐不吃荤菜,给肝胆留下休息的时间。
21、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
22、曾国藩说:“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节制欲望,不仅养心,更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
23、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24、“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5、曾国藩就告诫家中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
26、而他之所以最后成就了一世功名,并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倍受后人称赞,是因他正视了原有的缺点,又能逐渐克服它们,并成就人生。我们讲他的家训,讲他如何识人、识己,才特别具有现实的意义。
27、《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28、人有所求,就会有所思。思虑过多,正是因为人的欲望过盛。
29、对于曾国藩父亲提出的这“三节”,曾国藩后来不仅身体力行,更将这些写入了家训,要求子孙遵照执行。
30、《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31、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2、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的太多,得到的越少。最后就会连内心的平静,都会一并失去。多少人因为过多的贪欲而引火自焚,堕入深渊。
3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34、“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
35、《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体的动静,就犹如世间的阴阳,需要平衡调和。太极之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故阳者主动,阴者主静。
36、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
37、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38、曾国藩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纵欲必然有损三宝。他说:“惟有日日静养,节嗜欲、寡思虑。”让自己安静下来,每日减少一点思虑,自然心态平和。
39、《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40、清人朱用纯在其《治家格言》中写道:“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诺。”只要饮食精简细致,就算只是自家园子里种的蔬菜,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41、曾国藩写信给四弟,信中写道:“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断不在多服药也。”劝其不要一年到头吃药补身。补药吃太多,往往身体得不到改善,反而吃出一身病来。保养身体的方法,只是在调理饮食欲望,补药对人有害而无益。
42、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43、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
44、节劳:就是不要喝酒无度,不要让俗务缠身;俗务,就是交友很多,朋友往来频繁,更有,无事生非,胡作非为。
45、“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46、哪怕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百年前曾国藩的养生经也十分科学、有效。很多人刻意追求养生,却往往忽略了病从口入,是药三分毒。
47、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8、人所谓的“劳”,共有两种,形劳在身,神劳在心。人不得闲,导致身体操劳;心不得安,导致精神操劳。
49、,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50、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
51、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因此,曾家的日常饮食,多以蔬菜等素食为主。
52、久动不静使人疲,好逸恶劳使人乏。想要健康,就要做到动静相宜,从而使阴阳调和。
53、曾国藩在饮食方面一向主张少食、清淡。他深知,脾胃是决定人后天体质的根本。
54、节饮食:就是生活有规律,不暴饮暴食;就是吃8分饱就可以。少吃肉。多吃素。少吃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