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赠汪伦作者:李白【唐】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5、“欲”是刚刚、将要的意思。
6、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7、踏歌声是出自李白的一首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没有表达什么心情,后两句才是表达心情的。不过我觉得李白上了船马上要离开了,却忽然听见王伦在岸上踏歌为他送行,心里肯定是非常感动的。
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9、恰逢春意随⼼⾄,潭清⽔碧迎圣才。
10、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早闻华章难释⼿,飞驰信差赞乡牌。
12、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13、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千尺”,表面意思是“深一千尺”,但并非实指,而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用来比喻汪伦和他深厚友情
14、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5、“李白乘舟将欲行”的意思: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
16、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17、太⽩泪凝咽声迟,⾏歌闾⾥暖其怀。
18、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19、李白有一首诗《赠汪伦》,里面提到了踏歌。
20、出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21、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22、踏歌何来,诗仙屐履(jilv)赴皖台。
23、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24、出处:唐·李白《赠汪伦》
25、“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是唐代民间的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26、这是一句很平实的诗,画面感却很强。诗人将乘舟离开,婉拒了友人的相送。站立船头,心中又隐隐有点儿失落。恰在此时,岸上传来一阵一阵的踏歌之声。原来是汪伦以歌声送别,好像是在说“一路平安”、“下次再见”。诗人顿时觉得无比温暖和欣慰。
27、长河穷尽天光远,流霞胜似⾦银钗。
28、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29、踏歌行古诗指李白的《赠汪伦》。
30、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31、桃花潭⽔酿酒曲,豪⼠恃醉碧青苔。
32、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33、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34、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5、美酒飘逸情难改,每⽇相随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