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依靠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建立在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个深厚伟力基础之上的。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就是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保持血肉联系。
2、在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考虑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是否满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批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上来,真正让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护人民的权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社会治理的思路、制定社会治理的举措。
4、因此,党的领导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真正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
5、二、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建立在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个深厚伟力基础之上的。
6、要坚持示范创建和模范表彰有机统一,命名示范区和示范单位,表彰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培树一批真正能够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学会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事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明晰权力的来源和基础、尊重权利的边界和范围、深刻理解权力与责任诸要素的科学界定及其作用,学会用法治的视角审视和处理人的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
8、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劲韧性。实践有力证明,新发展理念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充分彰显实践伟力的科学理念。
9、学习新思想,领悟新思想,践行新思想。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不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抓深化、抓消化、抓转化,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把学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
10、五、完善制度:制度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
11、比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重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强烈,希望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精神灵魂、行动纲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出巨大思想魅力、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创造出强大实践伟力。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用这一重大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3、要努力提高党领导和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为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造良好法律、政策、社会、网络和舆论环境,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14、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思想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古今中外历史兴衰和治乱交替的经验教训无不表明:思想兴则国家兴,思想强则国家强;思想乱则国家乱,思想亡则国家亡。
15、经过实践检验、彰显实践伟力的科学理念
16、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创建工作队伍,团结力量、整合资源,增强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能力。
1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化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治理根本目标的实现,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
18、坚持自主学习和组织培训相结合,学原著,悟原理。
19、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治思维治理社会,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三、强化法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四、科学治理: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21、要凝聚团结伟力。聚力创新,是大势所趋。要在创建工作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
22、三、强化法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3、要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各方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24、一、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5、增强全社会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尊重和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
26、回顾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力量和源泉贯穿始终。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许多推动改革发展进程的新经验新举措,更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归纳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27、近年来,尽管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社会治理涉及的领域宽泛、任务繁重,新问题层出且跨界性、复杂性、关联性增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必然迅速扩大。我国有关社会治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空白。
2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29、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真正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
30、这些都会体现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种种诉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立法建议,廓清治理疆域的边界,聚焦这些人民期待的增长点,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