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归去来兮辞序精选32句

归去来兮辞序精选32句

时间:2024-11-20 13:04:09

1、《归去来兮辞》

2、两人同生东晋,时代背景相同,当时天下乱,国破偏安江南。汉人都想重返中原,希望在治国上有所作为,有朝一日能够打回去。但是社会环境复杂,愿望很美好现实很复杂,无一例外这个愿望都成了空,所以在失败之后都回避人事,隐居起来不再卷入利益争斗中,无官一身轻。因为即使做了官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反而身陷各种复杂的斗争之中。所以寄情于山水,算是一种逃避。

3、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后是自恕自慰,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4、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其次在天气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适宜吟酒作诗。“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借助风的力量,归舟轻快,归心似箭,是和煦的风吹动了诗人的情,是飘扬的风吹化了诗人的心。

6、序介绍了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写这首词的时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7、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

8、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主要来自道教的影响吧。山水田园自由无为。。。。受道教影响很深,当时道教很流行。

9、由是诗人的感慨引向了更深远的层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复问“寄形宇内复几时”?

10、从《归去来兮辞》和《兰亭集序》字面上看,归去主要写自己,对自己的关注更多;而《兰亭》思古念后,不仅想到自己还想着前贤后人。

11、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先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再写农村的出游经历。

12、《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  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作者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作过晋朝的大司马,但本身并非高门士族,在当时就已难避讥骂。到了陶渊明时代,家道衰落,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重视。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王公大臣忙于争权夺利,不断地互相倾轧和残杀。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桓玄的篡位,以及刘裕的拥兵自立。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问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诵,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察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吏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13、④皆口腹自役(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14、不同的是,陶渊明出身比较低微,曾祖父虽然还封公,但到他的时候已经没落,所以他的官非常小,受到的限制更多,为五斗米奋斗奔波,回乡之后还亲自耕田种地。而王羲之出身比较显赫,家族之中掌重权的人很多,叔伯都是宰相大将军,家中有钱有田,自己名望身份尊贵,隐居过后也活得很潇洒,真正的神仙日子,寄情山水修道……也主要因为陶渊明比王羲之小吧,到刘宋境况更差一些。

15、王文告诉我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陶文中亦有“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或趣”、“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欣然与自足。人们在追求美丽而迷离的东西时,很容易沉醉于一时的快乐和暂时的满足中。可就在这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曾不知老之将至”,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美景也将逝去,“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6、《归去来兮辞序》表达了陶渊明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的生活态度。

17、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18、另外王羲之文中有“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陶潜文中亦有“引壶觞以自酌,临清流而赋诗”。有景物的感染,有天公作美,还要有美酒作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与诗,和中国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伯虎有“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苏轼有“酒酣胸胆尚开张”,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斟满一杯酒,自饮自酌,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

19、《滕王阁序》

20、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列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耘”。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21、归去来兮辞小序讲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22、《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23、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很容易将自己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代文人多在逆境中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而在天地间获得永生!

24、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25、①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6、《归去来兮辞》前面的序言划分3个层次,第一层:写就职的经过;第二层:写辞官的原因;第三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27、首先在景物上,王羲之营造了一种有气势高峻的崇山峻岭、幽深静谧的茂林修竹洁净明朗的溪流、飞花溅玉的激湍组成的一派清澈明朗、生机盎然的景象。陶渊明文中则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长流不息、万物生机蓬勃。

28、归去来兮辞序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29、③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0、《归去来兮辞》体现并表达了陶渊明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遗世独立,宁静致远等生活态度。“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此句中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求官不得,但内心毫不介意,不如安贫乐道,过着更加自由快乐的生活。陶渊明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毅然辞官归田。其诗文表现了他对理想、自由、自然与和谐人生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看到魏晋时代的人们不同于传统的独特的人生态度。

31、《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后二者共通之处。

32、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分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